站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回望,这一年诸多亮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有“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强调: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今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报创设《社会与法》周刊,一步一个脚印,与读者一起关注、思考、成长。
这一年,我们独家或率先报道了不少产生社会影响的重大案件——“飞行大盗”24楼倒挂金钩入豪宅的静安区中凯城市之光小区特大入室盗窃案;人民公园相亲角里专挑“剩女”下手的系列征婚诈骗案;上海刑警韦健讲述东南亚跨国打击电信诈骗亲历记;看守所里当事人揭开浦东机场刺母案重重谜团;“杉可”贸易公司超低价购车神话破灭内幕;谢晋身故后股权继承股东资格纷争始末;闸北警方破获上岛咖啡“酒托女”系列诈骗案;标价120万元名家茶具疑属仿冒品拍卖纠纷……
这一年,我们聚焦和剖析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容易遭遇的民事纠纷——劳动法专家为外来务工者支招:如何对欠薪说“不”;《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能否治得了群租房;银行停贷、中介费要不要照付,买卖搁浅、定金是否“打水漂”;消费索赔漫天要价不受法院支持;当家?管家?还是败家?从法院判例解读业委会在涉诉纠纷中扮演的角色;商品房质量纠纷日益增多,法官提醒业主维权注意四点误区;黑“公民代理”忽悠谁……
这一年,我们把视角伸向案件背后,透视令人唏嘘的社会根源和人物境遇——动迁房利诱:表姐弟变夫妻,亲兄妹成仇家;妙龄全职太太为排解空虚寻刺激,贼手伸向商场奢侈品;浦东新区法院少年庭收到求助信,20岁囚犯渴望见到妈妈;城市“边缘人”医疗状况应关注,一次“地下”手术害了两个家庭;5岁女孩递状纸寻找亲生父亲,揭开一出现代版“秦香莲”式家庭悲剧;卖掉亲生儿子换毒资的昔日“瘾女子”讲述戏剧般人生经历;52岁变性“爷叔”盼按女性身份退休……
这一年,我们开设“说法”“普法”专栏,既有记者主持也有专家客串——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奋笔疾书“法律的力量源自公正”;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写下“加强‘法律监督’保障人民权益”专栏文章;市人大法工委主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丁伟撰写评论:“默认侵权”是对诚信和创新的破坏;市人大常委会区县乡镇选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爱民,结合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连续5期设专栏解答普及选举知识……
在沪上所有媒体中,像《新民晚报》这样重视法治报道并出版法治类新闻周刊的报纸,很难找到第二家。因为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了,法治建设的步伐不能拖在后面。正如今年9月13日本报头版评论员文章所强调的:“法治政府,公正司法,守法公民,理应成为我们上海人永远的追求。”为了这份追求,媒体需更多地承担起普及法律知识、倡导法治意识的责任。
这一年,我们做了一些,下一年,我们希望能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