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文章介绍,今年伦敦召开第41届“技能奥运会”,韩国以13金5银7铜第17次获得冠军;日本以11金4银4铜获得亚军。中国首次派出6位选手,获得一块焊接项目的银牌,还获得5项优胜。
中国首次参赛,就斩获奖牌,固然可喜,但和韩国日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是全球的“制造平台”,但却缺少高级技工。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5%,而日本却超过35%。而在农民工中,高级技工就更稀缺了。所以,21岁农民工裴先锋获银牌奖后,被破格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转为正式工,评上了技师,还获得10万元奖金。
中国目前缺乏高级技工的现状是值得反思的。从文化历史传统看,中国人是心灵手巧的,古代能工巧匠,在新石器时代就能烧制出各种精美的陶器,在战国时能造出编钟,在秦代制作的兵马俑如今被公认是“世界第八奇迹”,在汉代制作出的金缕玉衣让我们惊叹不已,在1400多年前造出的赵州桥至今还巍然屹立,古代景德镇的“外销瓷”名扬全球。哪怕是“文革”结束后,工厂里还是有不少的8级工老师傅,帮着农民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在我印象中,那个时候工厂里能工巧匠是不少的。一直到农民工猛然间成为一线工人的主力军后,工人中的高级技工好像就稀少了,而城市里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受当下流行观念束缚,不愿让孩子当技工,只想让孩子上大学,当白领,这样一来,一线工人中的高级技工就越来越少。
缺乏高级技工,对企业产品——包括品质和价值——从低端向高端的提升,是很不利的。大家都知道,现在主要的创新在美国,比如微软,比如苹果。但先进工艺和专有技术却在德国和日本。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江苏时说,中国要有乔布斯,要有“苹果”式产品。这反映了温总理对企业的殷切期望,但拥有如此重大的创新,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而掌握先进工艺和专有技术,相对重大创新而言,要容易些。更何况,中国自古就多能工巧匠,我们有这个历史文化传统。关键是现在我们对能工巧匠太不重视。据人民日报文章介绍,日本从1959年起,每年举办“技术奥林匹克全国大赛”,年年都有超过20万技术工人参赛,获奖选手都会受到首相接见,这是在营造重视技术的气氛啊。
我在7年前,写过一篇赞知识工人李斌的文章。李斌是上海液压泵厂一位知识型专家型的技术工人,这个厂同其他同类厂比,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拥有李斌,客户的订单合同,就是冲着心灵手巧的数控机床操作能手李斌来的,高级技工的作用,多重要啊。像瑞士的手表,德国的精密机械,日本的照相机,都要靠一线工人的过硬技术才能保证品质。
我们现在不是要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吗?那就从重视培养技术工人、在全社会营造重视能工巧匠的氛围开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