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动态调整难以实现
杨飞飞表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管理审批机关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核实。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让低保申请人出示收入证明、居委会“道听途说”等方式来开展,上报街道救助所后通常不再派专人调查,然后根据申报表上填写的有关情况复核后发放。
然而,目前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普遍,以闸北区为例,有些街道甚至达到60%以上,以户籍地为基础的低保申报管理制度,使居委会根本无法得知这些人员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变化,难以实现动态调整。“客观上让一部分人获得了与其自身实际状况不匹配的低保待遇,甚至出现了一边开名车住豪宅一边吃低保的怪象,这损伤了低保制度应有的功能,也降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建言:利用平台定期核查
近几年上海在经适房政策推行中,建立了银行、证券、房产等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开展了对申报对象的经济状况核对,有效甄别了申请对象的银行存款、房产、股票等有价证券等情况,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信息,近一成“名不副实”者被取消享受资格。
杨飞飞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对申请低保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核对。“截至去年底,上海低保政策覆盖人数已超过39万,支出低保资金15.58亿元。运用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定期对低保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核查,对其收入和资产作整体性评估,有利于将低保救助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人群。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细则,从制度设计层面杜绝开名车住豪宅吃低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