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爱又怕
现在说起越迷,往往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群体:买起票来“一掷千金”,在剧场里只为自己的偶像鼓掌、叫好,在演出时“豪迈”地把祝贺花篮堆满逸夫舞台小小的前厅,动不动就与别的“阵营”的越迷发生语言甚至肢体冲突……总之是那么一个说起来总是让别的剧种眼热、却实际上又让剧场工作人员紧张的群体。其实越迷的群体相当丰富多彩,这些“标志性”的越迷未必能代表越迷的主流。电视台的编导轻云表示:“我自己就是中学时代看越剧,开始喜欢上传统文化的,可以说是影响到我的职业选择。我知道有个华怡青的戏迷,曾经给她写过很多年的信。还有尹小芳的戏迷,有好几个,尹小芳这么多年不唱戏了,他们还是一直在照顾她的生活。”
不离不弃
戏迷是戏曲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戏曲渐渐边缘化后,戏曲院团的生存来源从市场票房慢慢转移到政府补贴,戏迷的重要性也就日渐被取代了。大量完全不以演出市场为目标所谓“获奖戏”的出现,更使得不少戏迷对院团、甚至对戏曲“离心离德”。在各戏曲剧种中,越剧几乎要算市场属性保持得最好的剧种之一了,这里面越迷的“不离不弃”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负责这次越剧嘉年华运营的资深演出经纪人许霈霖表示“戏曲离开了观众谈什么发展”。对于戏迷的狂热,许霈霖是抱着相对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戏迷的疯狂,在传统文化推广中起到积极作用,问题是演员要正确认识、对待戏迷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戏曲的发展。”
不必苛责
一位曾在媒体工作的年轻网友朱小姐也认为不必苟责越迷的一些“疯狂”行为:“越剧嘛,就是戏曲里的流行条线,追星总归是有一些过激的行为,为什么一定要批评越剧戏迷,像有些流行音乐等领域的粉丝,只看颜值,越迷至少还要听听唱腔、看看表演。再说反应越激烈,说明越有活力嘛。又要粉丝不离不弃,又要他们理性,要求有点高。”不过网友李小姐则对部分越迷的“疯狂”行为持批评态度:“希望越迷能向有些粉丝团学学,文明追星,理性看戏,不要丢了自己的人又丢了戏曲的人。知道年轻人为啥不爱进戏曲剧场?光看看剧场里这种气氛,就不想进去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