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领“百年时尚”
湘 君
  湘 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人迷上了美国的某一咖啡品牌,就像她当初那么痴迷一个快餐牌子一样。那时的她还是个稚龄幼童,扒在收银台边努力踮起脚尖,奶声奶气地要求:“阿姨,请给我一包番茄酱。”好像才不过是几天前的事,转眼小人就长大了,初始以拎着该咖啡店的再生纸袋为荣,大言不惭地说:“话说拎这个袋子我都感觉自己高大上了呢!”后来,仿佛一夜间又在同学中风靡起来,少男少女竞相以拥有该店会员卡来互相攀比,看谁积的点多,看谁的星级高,兴致盎然地仿佛在参加一个有趣的游戏。

  美国文化就这样侵蚀了我们的青少年吗?很是不甘心,马不停蹄地拖着女儿奔赴各种国产“老字号”:冬天去涮“东来顺”的羊肉,夏天来尝“美心酒家”的冷面,“大壶春”的生煎,“古猗园”的小笼,“老半斋”的刀鱼面和“松月楼”的素菜包,皆是各种时令必备,哪怕排队排到令人绝望的“王家沙”青团和“光明邨”鲜肉月饼,也奋力买来一尝,只为了给小人在舌尖上留住一个对本土文化的切肤体验。

  然而,小人似乎并不买账,并无想象中对传统小吃的全盘接受,亦无如我一般对儿时记忆的忠实拥趸。某日到北京,特地辗转大街小巷觅到曾经繁荣一时的护国寺,将豆汁、面茶、焦圈儿、驴打滚等等大名鼎鼎的正宗京味小吃摆满一桌,小人勉强尝了一口便止箸罢工,只取一罐可乐充饥。再劝,宁肯饿肚子也不愿意吃了。的确,这其中存在南北口味差异的因素,但是,这种日益突出的,越正宗越原汁原味越是不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现象,委实叫人头疼。

  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从小就对小人进行各种民族文化熏陶,吃的,用的,日常的,艺术的,但凡我知道的,莫不全方位地进行引导与感化。因此小人弹得一手好琵琶,但这并不妨碍她热爱说唱和布鲁斯。近来她喜欢用挂钩把琵琶背在身上站着演奏,因为身体的自由给了思想更大的发挥空间;有时她会把琵琶斜抱着,尝试像吉他一样弹奏一些外国乐曲。这些离经叛道的非主流动作让她感到了快乐,艺术存在的价值,不就是让人产生愉悦吗?

  杭州G20峰会上,琵琶演奏家赵聪将一首《春江花月夜》演绎得如梦如幻,向全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传承人,也曾大胆尝试将民族精粹《十面埋伏》进行改编,就像中国古诗词,移动逗点,重新断句,改变重音,重新解读,古老厚重的乐曲随即呈现奇妙的变化,生成一个全新的动感新篇章,不论年龄,无须语言,老老少少全都跟着音乐节奏情不自禁地跳动起来;她根据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和飞天壁画创作的几首琵琶曲,也被苹果手机用作背景音乐,为不同肤色的人所欣赏与惊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还是赵老师说得好:“民族的就是民族的,国际的才是国际的。”食物也好,音乐也好,产品也好,手艺也好,怎么在民族传承和国际化之间寻求平衡才是最需要解决的关键。不是传统的东西过时了,而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与时俱进。届时,我们的小人们将趋之若鹜,因为,传统即是时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中职风采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福彩专版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谁领“百年时尚”
时光容易把人抛
牛奶棚
谎花
死亡细节里的文化刻度
精益求精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卑尔根鱼汤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谁领“百年时尚” 2017-04-15 2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