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那家叫“牛奶棚”的食品店,看着店内琳琅满目的牛奶、奶制品和各式西点、面包,禁不住翻阅起“牛奶棚”和那些年“吃奶难”的记忆。
“牛奶棚”,是老上海对早年挤牛奶场所的称呼。其来历据说是因为沪上最早经营牛奶业的,都是大场一带农村买卖耕牛和兼养少数奶牛的商贩,农闲时便把牛牵到棚内挤奶,运到市区出售。上海开埠通商后,外国奶牛和外商经营的牧场随着租界一道落户沪上。“可的”等外商公司控制了上海牛奶市场,农村的“牛奶棚”日渐式微。不知从何时起,“牛奶棚”还成了以前坐落在淮海中路高安路上乳品二厂(现址为上海图书馆)的俗称,可能是乳品二厂前身是英商经营的“可的”牛奶公司的缘故。那些年,我居住的这一带所订的牛奶,都是乳品二厂生产的。牛奶是那个年代高档又紧俏的食品,工厂所在的淮海路又是很高雅的,这样“牛奶棚”在我们心目中便是一个“高大上”的名词。
年少时临街而居,好梦时常会被送奶车的声音搅醒。天蒙蒙亮,送奶车就上街了,哐当哐当奶瓶相互碰撞声由远而近、由近走远,当时会有点不快,现在想起却感到很温馨。那时牛奶虽说高档但并不很贵, 20世纪60年代特级消毒牛奶每瓶1角4分,甲级、乙级价格更低,80年代牛奶全部达到特级,才涨2分钱,每瓶1角6分,当时牛奶只接受订户,不零售。后来知道,政府每年要补贴牛奶订户200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新订户严格限制,新生婴儿照顾供应至1周岁,重病人凭医生证明照顾供应半年,而牛奶也无法保证天天供应,采取“轮吃”的方法,按地区轮流停奶,少则每月三四天,多则每月要十天。
市政府1984年将解决牛奶的供应列入实事项目,要让上海市民每天吃到78万瓶牛奶。由此,牛奶生产连年增长,1985年日产达108万瓶,1988年日产已达130万瓶。供求矛盾缓解后,供应政策亦逐年放宽,80岁以上老人、残废军人、离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小儿佝偻病及职业病患者凭户口簿及有关证书、证明照顾供应牛奶1瓶,新生儿牛奶供应从1周岁延长到2周岁、3周岁,从1瓶增加到2瓶,对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发放2年期牛奶饮户卡。再以后,牛奶放开供应了,各式瓶装、袋装、盒装牛奶应运而生……
乳品二厂上世纪90年代初迁出淮海路后,“牛奶棚”就失去了原先约定俗成的含义,代之而起的是街头出现了店招为“牛奶棚”的食品连锁店,第一家开设在复兴中路陕西南路上,至今已开设了200多家,分布全市各个区域,延续着“牛奶棚”的血脉和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零售业态便利店刚出现时就组建、6 年后就进入沪上便利店三强的“可的”连锁便利店,其名称想必是出自淮海路“牛奶棚”乳品二厂的前身“可的”牛奶公司。这些年来,“可的”品牌已为上海市民、乃至长三角有关地区的市民所知晓,由此为“可的”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