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带来欢乐
在昨晚节目中,有一对突尼斯混血兄妹的精彩表现十分抢眼,哥哥王子西10岁、妹妹玛利亚年仅6岁,尚未识字。尽管父亲是突尼斯人,但前来助阵的母亲是中国陕西人。这对兄妹说,陕西是唐诗发源地,妈妈除了带他俩过年回老家外,更教他俩学习背诵古诗词。哥哥说,他最喜欢李白,但不喜欢学李白喝酒。充满稚气的妹妹则最喜欢《咏鹅》这首诗,读起来尤其好听。她自豪地说,自己甚至教会了父亲背诵这首诗,生活中说阿拉伯语、法语的爸爸念起来有点“笨”。说着,她竟学爸爸“笨”样吟诵《咏鹅》,逗得观众大笑。可见,中国古诗给全家带来了欢乐,也给这对突尼斯混血兄妹注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
“有诗才会有诗意的人生”,这是语文老师王蓉对记者吐诉的心声。当年,王蓉得过一场重病,深感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她决定给女儿留下对人生有意义的文化修养。由此,就教女儿学习唐诗。在陪女儿学诗时,她的病竟渐渐好了,5岁女儿黄雪润也迷上了古诗词,成了这次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
“活用”高于背诵
与其它同类节目相比,《诗书中华》另一个特色是要求“活用”,而不是仅仅比拼选手能背诵的诗词量。在两组选手“君子之争”前,均要用诗来送给对方,表达礼貌。如不善言辞、表情呆板的42岁门卫左东煜带着其75岁的老父亲登台时,就送给对方很有礼貌的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赢得了掌声。
博学多才的初一女生李芸芸曾获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她和在南非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的父亲李骥华登台时,担任评委的复旦教授钱文忠要求她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改一下,并不失原意。李芸芸随口改了一个“听”字。对此,钱文忠称赞道:“一个听字,有双重意义,听、敲都有了。挺棒的,佩服。”
评委张大春和钱文忠注重诗词活用。华语著名小说家张大春写下《大唐李白》系列,对传统文化见解深刻。作为季羡林弟子,钱文忠教授对古典文化也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在说到白居易的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钱文忠解释道:“‘瑟瑟’其实是外来语,来自于亚洲西部的语言,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瑟瑟发抖的‘瑟瑟’,它是珍珠绿宝石的意思。所以一半的江水闪耀着绿宝石般的颜色,另一半则在残阳映照中变成红色。”
君子“礼让为先”
《诗书中华》倡导“君子之争”的谦让之风,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它讲求规则的良性互动,以礼相待,让观众在品味中华诗书博大精深的同时,更体现“礼让为先”的君子风度。
如果说,“曲水流觞”选出登台选手,考验了他们对诗文的熟悉程度;那么,第二轮“君子之争”对战赛,则更考验选手的文化修养,体现诗书的滋养性情,成风化人。
如李芸芸考虑到对手、突尼斯混血兄妹的玛利亚年幼不识字,就主动提出让自己父亲撤出,面对考题,一人单挑王子西。父亲李骥华笑道:“听女儿的话,会更公平。”网店店主车凯渤、张兆阳兄弟竞赛时也显得彬彬有礼,当对手李芸芸答对题目,就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厉害!厉害!”当他们面对失败时,也泰然自若地用苏轼的诗句来表达情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