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录生活 收藏记忆 抚慰心灵~~~
记录生活 收藏记忆 抚慰心灵~~~
记录生活 收藏记忆 抚慰心灵~~~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录生活 收藏记忆 抚慰心灵
与明信片的情结情愫情缘
肖茜颖
王嘉轶向参观者介绍他的藏品 记者 胡晓芒 摄
市群艺馆一楼
  明信片爱好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少片友通过专门的交换网站找到了志同道合者并乐此不疲。近日,市群艺馆为“旅图·我们的明信片故事”特色展览举行了一场明信片集市活动。除了秀出自己的宝贝,5位资深明信片爱好者还讲述了各自与明信片的情缘。

  从60后到00后,一张小小的明信片包容了他们整个世界。

  60后  记录生活的方式

  生于1969年的苏菁瑛运营着一家设计公司,是片友中岁数较大者。从小学开始,她便爱与全世界的笔友互寄信件和明信片。她表示,那时的明信片没有现在丰富,要专门跑到邮局才能寄。那么多年过去,很多同龄人早已抛弃了邮寄明信片这种传统方式,而她却将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

  她说,有时在旅途中,自己的照相机找不到更好的角度留下当地的风景,于是她每到一地就会买一张明信片,并写下自己的心情,作为留念。一张寄自于巴黎的明信片清晰地记录了2013年她的一双子女首次游览巴黎的情景,“登凯旋门时,孩子们费了好大的劲,开始不太愿意爬上去,我们一共用了十几分钟……”后来,她又和孩子们一起去了韩国。寄明信片,渐渐成了她与孩子们之间的一种默契,一张张明信片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经历。

  80后  观看世界的方式

  有些人,探索世界之路是从一张明信片开始的。汽车销售王嘉轶就是在看到一张泰姬陵的明信片后才起兴去印度旅游的。生于1986年的他回忆说,那段旅途很艰辛:搭乘红眼航班,坐了3小时车,入住嘈杂的小旅馆,徒步一公里才到达景点,起个大早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当泰姬陵大门打开时,他是第一批“冲”进去的游客。“一刹那,脑子嗡的一声,空旷的泰姬陵沐浴在初升的阳光之下,一片宁静祥和,仿佛把一切嘈杂隔绝在了身后,让人震撼。”他说,“世界很大,真的需要我们亲身去感受。”

  明信片除了养眼,也让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以前以为圆形斗兽场只有罗马才有,可一张来自克罗地亚的明信片却让我长了见识。”这张明信片上印有克罗地亚港口城市普拉的圆形古罗马斗兽场,这促使他进一步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迄今他已收藏了103个国家的明信片,还买了专门的册子,分门别类地存放。

  最大的惊喜是,通过明信片,他结识了太太,如今夫妻俩共同沉醉在明信片的海洋中。

  90后  传递温情的礼物

  用明信片传情,大有人在。90后刘青是上海交大电子信息工程系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年轻而又“后知后觉”的片友,她读大学时才开始爱上明信片。那年,她获得去德国留学的机会,独自游历了欧洲多国。因为没钱买礼物寄给远在家乡的亲朋好友,她便开始寄明信片表达“自己的真心”。在电影《音乐之声》的取景地——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侬山修道院里,她遇到了一位年近九十的卖明信片的老奶奶,与老奶奶一起温馨地聊起了家常,最后老奶奶送给她一个贴了小花儿的信封,温暖了身处异乡的她。

  与互联网时代标准化的字体、表情包相比,明信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载体。在每一张明信片上,书写者写下、画下的都是最个性化的表达,而整个过程也在传递着情感:买、写明信片,贴邮票、盖戳、投寄……因为在乎,所以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本报记者 肖茜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6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将改革进行到底》
与明信片的情结情愫情缘
喜欢把故事贴紧上海
美国版文体新闻A15与明信片的情结情愫情缘 2017-07-17 2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