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周总理接见方纫秋等球员 |
![]() |
|
![]() |
左图:方纫秋向金志杨、迟尚斌传授经验 |
![]() |
右图:上海足坛名帅欢聚一堂(左起:包瀛福、方纫秋、刘思义、王后军、徐根宝) |
中国足球元老、上海足球泰斗方纫秋于2月6日去世,享年90岁。 作为球员,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国脚,以逾百个国际比赛进球为国争光;作为教练,他几次临危受命,带领的球队打法先进,球风正派,培养了无数球星弟子,且在36年前为上海足球首次捧得全运会金牌。 但纵观他其赤诚的足球生涯,却又像命运多舛的中国足球一样,福祸相依、荣辱相伴,留下太多让人感慨的回忆…… 留洋一代 高学历的射手王 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大多数拥有高学历,踢内锋的方纫秋也不例外,他1952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系(上海航务学院迁建)。足球界人士公认,身材并不高大的方纫秋“用脑子踢球”,频频摧城拔寨正源于他的高学历。但1976年方纫秋随中国足球教练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接待方安排他们到科隆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允诺颁发给官方认可的研究生学历时,方纫秋却拒绝了:“我们来的目的只是参观访问。” 1949年初期百废待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53年成立“体育训练审查出国班”,挑选一批青年球员出国,从当时的国家队里选出陈成达、方纫秋、年维泗、崔曾石等四个年轻国脚。1954年,这批共计25位球员前往当时拥有巨星普斯卡什的足球强国匈牙利,在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奥林匹克训练营,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整体强化训练,这是新中国第一批留洋球员。他们聘请匈牙利著名教练安倍尔·约瑟夫担任主教练,其也是中国足球史上第一位“洋教”。 刚到匈牙利时,训练营及附近的球队都不屑跟中国青年集训队打比赛,基地的厨子、场地工甚至田径队员临时组成一支队,还击败了中国队。但方纫秋等知耻后勇,咬紧牙关苦练,一年半后居然击败“老师”匈牙利队,“把原来相当于匈牙利三级球队的水平,提高到了欧洲一级水平。”(张俊秀语) 尽管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国足很长时间与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无缘,但“留洋一代”还在极其有限的国际赛场留下了他们的痕迹——至1958年退役,方纫秋代表国足打了130多场正式比赛,取得超过100个进球,其中包括1958年2月21日逼平第八届奥运会冠军苏联队的一脚劲射。 报国无门 一句大话悔终身 1958年,方纫秋退役之后,先后执教国青队、国家二队,并出任援助柬埔寨足球队教练组组长。1963年,中国男足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成绩不佳,方纫秋替代陈成达出任国足主教练。好学、聪明、刻苦、严格,是方纫秋的执教风格,不管站上哪一级队伍教练位置,他都会给队伍带来明显的进步。他的性格也是沉稳低调的,唯一说了句大话,却导致他从最高的教练位置意外跌落。 1964年,巴基斯坦足球队访华,起先安排解放军队和他们打友谊赛,客队惨败。但他们提出,几天后是巴基斯坦国庆,希望还能跟中国国家队打一场友谊比赛。当时贺龙元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考虑比赛在巴基斯坦国庆日举行的影响力,他赛前一天亲自到国足训练场询问备战情况,当时不够35岁的方纫秋难得和贺龙元帅直接交流,一激动脱口而出:“没问题,至少赢三个球!”没想到经过之前的惨败,巴基斯坦队学乖了,全队死守,还抓住中国队急于求成打了两个反击。 这场意外的失利,导致方纫秋的主教练职务被年维泗取代。直到次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年维泗力挺召回老队友方纫秋、任彬等,赴各赛场选拔有潜力的年轻球员,急于将功补过的方纫秋全力以赴,先后推荐了徐根宝、王后军、戚务生等。但可惜很快“十年浩劫”爆发…… 1972年,足球训练率先恢复,方纫秋执掌了上海队教鞭,1974年联赛上半程,上海队一场未负,但因为要肩担代表中国国足出访非洲的任务,竟然放弃了余下的联赛,最终屈居亚军。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上海队被公认实力超群,当时地方领导思想激进引起众怒,最终导致小组赛仅列第五,提前被淘汰,方纫秋又一次背锅下台。 此后,方纫秋还有一次接手国足主帅位置的机会,那是1984年年维泗再度力荐,但是分管领导认为“败军之将不可用”,而选用了北京队主教练曾雪麟,留下的疑问是:如果那时选择方纫秋,经历过巴基斯坦逆袭的他,还会让“5·19”上演吗? 几多无奈 巅峰两遇一刀切 高学历的方纫秋,一生都在学习和总结,从留学匈牙利到后来被巴基斯坦队意外击败,他总结了当时世界足球“四次里程碑式的变革”,即匈牙利前场交叉换位式攻击、巴西队依靠个人技术称雄的424、荷兰的全攻全守,到以1982年世界杯意大利“混凝土式”防守反击……前锋出身的方纫秋在执教生涯中也越来越注重攻守平衡,这一思想也先后影响过王后军、徐根宝等新一代教练。 1980年,老牌劲旅上海队意外降级,方纫秋再度出山救火,他说服了已经解散离队的丁龙发等主力归队,又大胆起用王钢、张惠康、李龙海、柳海光、林志桦、鞠李瑾、唐全顺等一班“小毛头”,非但在次年重返甲级队行列,还在1983年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上大放光芒,连克宿敌北京、解放军队,最终在决赛中靠顽强防守挡住古广明领衔的广东队,并在点球大战中胜出,上海足球首次登上了全运会冠军宝座。 然而,踌躇满志的方纫秋又生不逢时,第三届全运会小组赛被淘汰,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赛前突然发布了“一刀切”政策,要求每场比赛每队要保证七名以上U22球员上场,俗称“三七开”。 而当方纫秋率上海队完成新老更替,夺得全运会冠军之后不久,又一个“一刀切”政策出台:地方各队主教练必须在50岁以下,时年不过55岁的方纫秋提前交班王后军。 不在其位,方纫秋依然谋其政,晚年的他不顾髋关节陈疾,拄着拐杖上电视讲解直播、参与上海职业球队海外选援、参加老年体协足球委员会工作、为青少年足球奔波呼吁……直到患上老年痴呆症,那些足球带给他的荣辱,才在他淡淡的微笑中一点点散去…… 记忆中的那位儒雅老前辈 文/姬宇阳 刚刚春节长假结束,我们就听到了一个让所有上海球迷伤感的消息,原国足主教练、上海足坛泰斗方纫秋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 方老曾经担任过国家队的主教练,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足球名将。他曾经长期担任上海队的主教练。在1995年上海申花拿到甲A联赛冠军之前,1983年的全运会是很多上海球迷一次美好回忆,那是上海足球真正的一场倾城之战,而方老先生就是那支上海全运队的主教练。 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之后,我也时常能在江湾基地申花队的训练场边看到方老先生。此前很多圈外人都有误解,认为搞足球的教练和球员多数都是有点粗线条的。但是记忆中的方老先生绝不是如此,他对于所有的朋友都彬彬有礼,包括我们跟他每次赛前赛后聊起当时比赛的观感,他也是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而且逻辑思维非常清晰。 可以这么说吧,方老先生作为老一代的足球教练,首先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名足球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因此这种儒雅就丝毫不算意外了。 其实以方老为代表的几代上海教练,一直都是上海足球的最宝贵的财富和基石。上海足球能有今天这样的底蕴和成绩,跟这一代一代教练对足球专业的热爱和兢兢业业的实践,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看到如今上海足球这样的盛况和人气,以及取得的成绩,想必方老应该可以含笑离去吧。 年维泗回忆方纫秋—— 我的前辈、战友和兄弟 本报记者 吉春江 “听闻方指导离世的消息,我十分难过。”年维泗和方纫秋因足球而结缘。1951年12月举行的全国足球比赛结束后,17岁的年维泗凭借自己的表现入选中国队30人名单。让他记忆十分深刻的就是,方纫秋是排名第一的那个人。“我和方指导当年同吃、同住、同练、同赛、同带队,同呼吸共命运,他是我的前辈、战友、兄弟和同事。方指导后来在上海工作,我们依旧来往不断。我带国家队时,他在上海没有接队,我请他到国家队当顾问。我们感情一直很深,彼此的家庭也很熟悉,我也很幸运能够有他这样的朋友。” 1954年,方纫秋和年维泗等人前往匈牙利开启中国球员的留洋之旅。“我们到达匈牙利的奥林匹克训练营生活和训练,很长时间我一直都和方纫秋住在一个房间。在比赛时,我是9号,他是10号,张宏根是8号。我们的阵型是334,我踢拖后中锋,相当于现在的前腰,方纫秋和张宏根是打两个内锋,匈牙利的足球专家当时还看中了我们三个人。我们三人配合默契,我岁数最小,职责就是为他们输送好球。” 后来担任中国队教练,年维泗邀请赋闲在家的方纫秋担任顾问。“我比方指导小四岁,但是他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们在一起工作时,我负责全队综合训练,他分管前锋,任彬管后卫,张俊秀管守门员和身体训练。我非常怀念我们这个班子。” 在年维泗眼中,方纫秋无论是在场上场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方指导身材并不强壮,速度也不快,但是在球场上踢球聪明,善于捕捉时机,而且非常敬业。”1958年,中国队和1956年的奥运会冠军苏联国家队同在广州冬训,双方进行了一场热身赛,方纫秋抓住机会为中国队打进一球,双方最终战成1比1平,这场比赛的结果让中国队的队员们非常兴奋。“方指导进球的照片,就放在我们足球年册的封面,他在场上就是反应快判断准。” 生活里,上海人方纫秋精致和条理,这给北京人年维泗留下深刻印象。“方指导为人正派,做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读书多,有学者风度。出门在外,他的衬衫裤子总是干干净净,头发也梳得十分精神。他很重感情,和我们队员的关系都非常好。特别是在他和张蓓结为夫妻之后,又非常照顾家庭,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我记得他的两个女儿有一年来北京就住在我家。我家只有一间房,我住在队里,我的妻子出差。他的两个女儿离开北京时,给我和妻子做了一锅纯正的上海风味的红烧肉,不仅颜色好看,味道也香甜,和北京人做的完全不同。” 在方纫秋离世后,年维泗第一时间发消息,向方纫秋的老伴张蓓表达哀思。他说:“方指导和张蓓这对伉俪,一路走来感情深厚,绝对是年轻人的榜样。我女儿在看到张蓓和方指导最近几年的照片时,也说张阿姨憔悴了很多,我希望方指导的两个女儿能够照顾好她们的母亲。人都有这一天,这是自然规律,希望方指导离开时没有经历太多痛苦,而是安安静静地离开了,这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