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上海人?皆是皆不是。卖掉香港房子、在上海安家3年多的谢怀欣和她丈夫,已成为香港和上海的“结合体”。这一对普通的香港夫妻,选择来上海安居乐业,但身上有香港人抹不去的印痕。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热情爽朗的谢怀欣心态十分年轻,有一股子闯劲,面对记者也十分善谈。
身为港人感到自豪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雨绵绵,香港下了整整一月的雨。10年前的7月1日,谢怀欣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广场上每一个人都被淋成落汤鸡,彭定康带着妻子女儿流着泪上船,她的心中也有一丝疑惑,不知道这大雨会不会就此冲走香港的繁荣,不知道香港未来会往哪里去。
一眨眼10年过去了。亚洲金融风暴时,她担心香港会不会就此垮掉;接着SARS肆虐,她第一次看到香港人如此团结,她感到骄傲;随后禽流感突袭,陈冯富珍率先下令杀掉全香港的鸡,这种魄力令她深深钦佩。
一个个挑战,增强了她的归属感。无论走到哪里,她的名片上永远印着繁体字的“谢怀欣”,这是父母赠予的印记,也是香港留下的印痕。
电话分享每天趣事
2003年,正是SARS最严重的时候,谢怀欣的丈夫霍先生离开香港,独自前往上海工作。她为丈夫准备了口罩、清洁液、药品等一大袋东西。“这些东西现在还留在家里”,谢怀欣不由得大笑。
那时候,夫妻俩通过电话分享着每天的趣事:香港和上海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不堵车,没有拥挤的人群,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是进那些高级的餐厅,卫生工作做得极好,“在里面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那时候的紧张,到今天反而成了甜蜜的回忆。
初到上海最爱老房
2004年,谢怀欣初到上海,一时没找到工作,但找到了自己在上海最大的乐趣。她每天骑着单车,拿着地图在上海的小巷、老房子中穿梭。在张爱玲的故居前,她就想象当年张爱玲每天在这里写作、会客的情形,30年代的老上海对她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第一次到外滩的时候,她对自己说,这就是她想看的上海,不是对岸的高楼霓虹,而是沿岸那些保护完好的老式建筑,是香港已经很难找到的怀旧情怀。
工作投入如鱼得水
“没想到在上海工作,说英文的机会比在香港时还多。”目前,谢怀欣在上海城市超市担任市场拓展经理,这家经营国外品牌为主的超市,80%多的客户是老外。好在谢怀欣有良好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和外商打交道时如鱼得水。近年来,她负责为超市操办了澳大利亚食品节、香港食品节等活动,从策划到执行的统筹工作一概包揽,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原本以为自己在上海工作,多多少少会有些不习惯。但周围同事都富有活力,老板工作时也十分高效率,这让谢怀欣找到了在香港做事时的感觉。“很亲切也很幸运,这份工作让我在香港和上海间找到了平衡点。”
穿梭沪港寻找平衡
卖掉了香港的房子后,突然觉得香港已经不是自己的,此时谢怀欣有一点伤感。每年只能回香港二三次,去住酒店的时候,服务员对自己说的是普通话,今年6月回去的时候,自己说粤语一不小心会用普通话的句式,不知不觉间,她已被上海潜移默化了许多。
尽管还不习惯上海公共场合的嘈杂,但谢怀欣对香港也开始有许多不习惯:过于密集的高楼和狭小的空间,糟糕的天气和压抑感,都会让她觉得香港有些陌生。幸好在香港还有好多朋友,她会问朋友现在香港流行什么。每次从香港回来,谢怀欣总是大包小包地带上纪念品和生活用品,“就像内地去香港的游客一样”,她比划着提行李的样子笑道。
不过,香港人都是向前看的。谢怀欣说,如果哪天有了新机遇,她还会提起行囊继续向前走。
实习生 沈晓岚 记者 薛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