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宁 秦亚萍
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新民晚报也迎来了在港发行10年的纪念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十分乐意地应本报之约,向读者透露心声。他于百忙之中,以书面传真形式迅速应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新民晚报:特首先生上任前有句名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打好这份工”。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有很大区别。请问:由公务员到出任行政官员,再到当选特区首长,在个人责任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您的“打工”感受有哪些变化?
曾荫权:我在1967年投身政府工作,服务市民至今已经40年。无论被编配到哪一个部门,担任哪一个岗位,我都抱着同一个宗旨,就是“我会做好这份工”。
当公务员的时候,我会比较单纯地只看文章与数字,较刻意压抑对民情的感触。现在身为特区的首长,会较多关注民意背后的理念,较多用易地而处的态度,对市民大众多一份关怀、多一点体谅,多一份聆听的耐心。“以民为本”是我的施政基础,我相信只要贴近民众,用心聆听,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制定政策时才能做出更实质和适当、切实的回应。
我来自基层,见证了香港的成长和变化。我觉得香港人有一种特性,就是拥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将继续带动香港向前迈进。我也本着同一个信念,做好行政长官这份工作。
新民晚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请问您如何评价10年来香港的发展?对实践“一国两制”有什么评价?
曾荫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回归10年,香港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我相信其中一个不平凡的理由就是“一国两制”这个创新的概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货币,两套法律,甚至是两种价值观。当初好像不少人对这个构思还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1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旅游,以至于文化方面的交往是前所未有的紧密;而不同调查也显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对中央政府也有正面的评价。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十分重视香港的核心价值及生活方式。种种情况表明,“一国两制”已成功落实了。当然,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好。但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思来说,我们现时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新民晚报:您对过去10年中经历的哪些事情感到特别难忘?
曾荫权:过去10年,香港经历过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在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走一点冤枉路,但最后我们都克服了。这些危机曾带给我们压力和不安,但从中我们学会反思,总结经验,做出改进。我也会记得克服这些困难,让我们重拾一些本来觉得很老套的价值观;教我们珍惜身边的朋友,爱护家庭,关心社区等等。
我特别记得SARS中的英雄。香港人一向都是低调地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在困难时刻,香港人自然会挺身而出,就如谢婉雯医生,她自愿转到SARS病房工作,后来不幸地也感染病毒,最终逝世。她与其他在SARS中奋勇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香港人的英雄。
新民晚报:在“一国两制”架构下,您认为香港有哪些优势?
曾荫权:香港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网络。世界各地的人才都乐意来香港发展,甚至以港为家,这是因为我们重视共同的核心价值,就是公平、自由、尊重和包容。
此外,香港的市场制度拥有举世公认的优势。我们有完备的诚信系统,从休闲购物,以至银行保险、法律服务等专业范畴,都以信用和信誉作为发展的根基。我们也充分保障知识产权,这有利于品牌的开发和鼓励文化创意。
香港社会高度开放自由,法律制度严谨健全,又有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政府保持一贯的廉洁和高效率,因此可以吸引许多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
新民晚报:您在施政纲领中提出,要“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担当内地与世界的桥梁角色”,请问这个“桥梁角色”,也是香港独有的优势吗?
曾荫权:是的。香港另一个特有的优势,就是与内地的联系。一方面我们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的制度与世界接轨的程度比内地任何城市都强。基于这个优势,香港近年成为内地企业试探国际市场的“世界窗口”,协助他们吸纳国际融资,好把产品外销全球;加上香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透明的法律及规管架构,可以帮助国家迈向经济贸易大国。
新民晚报:在您心目中,香港在未来5年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您在施政愿景中还说过,将以新思维去解决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事实上贫富悬殊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请问特首先生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曾荫权:未来5年,我们会用心务实,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发展香港。
加速基建。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有助提升香港竞争力的基础建设及大型工程发展,包括港珠澳大桥计划、边境区发展计划、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及邮轮码头等。
以创造就业助扶贫。政府会借助开展大型工程的契机,全力推动政府、商界及民间三方面合作发展“社会企业”,创造职位,以进一步缓解失业压力。
提升生活素质。我们会致力于改善空气质素,包括继续与广东省紧密合作,严格控制香港发电公司排放污染物,鼓励市民少用塑料袋、停车时熄火等,务求提升生活品质。
优化人口结构。为了应付人口老化的挑战,我们要在公共医疗、福利、教育、退休保障等方面及早筹谋。在医疗改革方面,除政府投放更多资源外,亦会引入新的医疗融资计划,以应付长远的医疗开支。此外,我们又会鼓励市民多生儿育女,以及进一步吸纳各地人才来港工作、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