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02版:双城记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下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笑面“财爷”最喜藏富于民
——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印象
秦武平
  ■ 今年2月,唐英年在上海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张玉龙 摄

  见过唐英年的人,都说他脾气好,总是笑容满面,儒雅平和。果不其然,记者第一次和他打照面,是在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成立仪式上。致完辞的唐英年在赶飞机回香港前,接受了蜂拥而上的港台媒体记者采访。在他一边面带微笑致歉、一边步履匆匆即将离开时,本报记者脱口而出一句“请给听不懂粤语的上海记者以普通话提问的机会”,立即使唐英年停下脚步,他特意为本报记者挤出10分钟,并以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答问。

  “唐式微笑”应对危机

  为什么能经常面带笑容?唐英年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微笑?”哪怕在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唐式微笑”依旧洋溢在他脸上。1991年,唐英年进入政府工作,见证了香港回归。2003年就任财政司司长后,他经历了香港经济从低谷到复苏的全过程。10年来,香港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实行联系汇率的货币政策,港元与美元挂钩起到了稳定货币的作用。香港银行业按揭很普遍,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家银行倒闭。回首10年,唐英年感慨良多,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带来冲击,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艰辛,但与危机相伴的也有良机,可以说,正是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了香港转型,香港转向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使金融、物流等行业取得巨大进步。

  在不少媒体记者看来,“唐式微笑”传递着香港人的自信与乐观。香港的城市精神,就是迎难而上、永不言败。所以,在经历了金融危机、SARS和禽流感等种种困难之后,香港能很快从经济衰退的泥淖中走出来,迈向欣欣向荣。唐英年告诉记者,香港回归之所以非常成功,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13亿同胞对香港关心、关怀,使香港人对内地的感情更深了,对国家的向心力也更强了;另一方面,过去10年香港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社会稳定的根基没有动摇过。香港人是高素质的市民,所以,港人治港能获得更大成功。

  提前消灭财政赤字

  2003年8月,唐英年就任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时,香港财政赤字很高,占本地生产总值的5%。为此,他经常到香港不同的社会团体了解情况,征求对公共财政管理的意见。作为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财政预算案,他在任期内一共发表了4份财政预算案,既要符合基本法第107条规定的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的原则,还要平衡社会各方需求。应该说,香港的“财爷”不太好当,但面带微笑的唐英年让许多人看到了从逆境中奋起的信心。

  今年2月28日,唐英年迎来了他10年中最开心的时候。他在特区立法会宣读财政预算报告时宣布,特区政府财政收入转亏为盈,香港经济强劲复苏,香港就业人数增加了30万,失业率降到5年来的新低。唐英年不无欣喜地说,1997年回归以来,“一国两制”成功落实令人骄傲;他个人在这10年里,最开心的事就是能提前消灭财政赤字。如今,特区政府有条件“藏富于民”,所以,拿出200多亿港元宽减税务。唐英年的理财理念是“振兴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所以,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坚持教育开支不能减少。他认为,香港最大的资源就是人,香港要维持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沪港合作共赢未来

  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唐英年如此形容沪港两地的关系:香港和上海是中国“国家队”的两个前锋,一个踢左前锋,一个踢右前锋,都以为国家进球为目标。这两个大都市应携手合作谋求双赢,才能对中国发展有利。目前,沪港在金融、贸易、物流等专业服务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他认为,对全球金融业而言,传统金融中心不再是“一枝独秀”,以中国名列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规模而言,应可容纳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中心,因此,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可以和上海等内地金融中心发挥互补、互助、互赢的优势。应该说,内地和香港在金融发展上仍处于不同阶段,可以互相发挥各自优势。沪港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竞争,只会促进两个城市在发展上精益求精,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未来更美好。即将在第三届特区政府中担任政务司司长的唐英年,将以更多的笑容面对新工作。他诚恳地说:“在过去的时间里,我能够参与为市民服务是非常荣幸的,以后我也一定做到最好。”

  本报记者 秦武平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