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14版:夜光杯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十年前的聚会

何立达

  十年前,我和夫人正在德国探亲。女儿、女婿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准备举行一次聚会。早在一周前,他们就开始做准备了:向友人们发出书面或电话邀请;联系当地餐馆,准备可供25人食用的自助餐食品乃至餐具等。女婿还专程到法兰克福花100多马克(约合人民币400多元)定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为了迎接参加聚会的中德友人(其中有些人是第一次来到女儿女婿居住的莱因河畔的宾根市),女婿把从文具店买的纸制的小五星红旗,贴在该市的入口处及交通要道路口醒目的地方,下面画有来到家中的行车路线示意箭头。

  德国和北京时差(夏时制)7个小时。公元1997年6月30日,德国当地时间下午5点左右,应邀前来的20多位男女客人陆续到达,他们中有我国的商务和留学人员,也有德国教授、银行家、企业老板、公务员、普通职员、服务行业人员,及他国留学生等。有一位来自印尼的德籍华裔医学博士,本来已经收到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去波恩参加香港回归的庆典请柬,但因当天他有值班任务没去,下班后就赶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女儿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学习时,她的德国教师尼曼女士,特地从德国北部城市汉堡赶来参加此次聚会。还有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是女儿在美因兹大学的同学。女儿家客厅的正中墙壁上,悬挂着那面大幅的五星红旗,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我们热情地接待来宾,用简单的德语与他们打招呼、互致问候,然后,我们的party(聚会)就开始了。party是自助式的,客人们各取所需,自己随意拿取饮料、食物等。

  来宾大多西装革履,衣着整洁,表示了对主人邀请的尊重。德国人平时工作态度严谨,能参加这种社交性的聚会、放松一下,都很投入。时间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过得很快,快到(北京时间)零点了,电视屏幕上美国CNN台正全程实况转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当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徐徐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时,全体来宾不约而同地起立,大家举杯向我们在场的中国人表示祝贺。有的德国友人还伸出大拇指,用德语高声呼叫着“中国!中国!”此时此刻,我难抑激动的心情,用事先准备好的德语稿子,代表家人,向来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大家频频举杯,互致良好的祝愿。在这一刻,我听到了更多的对中国的衷心祝福。闪光灯中,大家一起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在晚会上,女儿还和她的在美因兹大学的同学王先生一起,用小提琴演奏了多首中外乐曲,更增加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几天之后,女儿开车带我们到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去参观路德维希二世古城堡。当天游客很多,在城堡外的场地上,人们按语种排队进场(大概是为解说方便)。有几位德国人见我们也准备排队进场,主动建议我们排到日语队列去。我立即用英语说:“不,我们是中国人!”德国人立即友善地向我们跷起了大拇指。看来,香港回归的盛典给德国普通民众留下的印象也是那么强烈。

  祝祖国鹏程万里!


上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