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A19版:文娱新闻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表现大时代 也需小细节
——谈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香港姊妹》之不足
  ■ 《香港姊妹》剧照

  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央视一套近日播出了电视剧《香港姊妹》,该剧以南丫岛两位女孩到港岛打拼事业为主线,将香港回归后经历经济震荡、金融风暴等大事件串连起来,描绘了一幅大时代中普通人命运变幻的长卷。作为献礼片,《香港姊妹》固然为庆典增添了几分热闹,但作为走入千家万户的电视剧,它在剧情节奏、细节把握和演员表演等方面却有待提高。

  剧情模式 缺少新意

  《香港姊妹》将回归十年来的香港经济变化和一对女孩的成长历程对应起来表现,以小人物的人生感应大时代的脉动,编剧可谓用心良苦。“姊妹花”的模式在古代戏曲《姊妹易嫁》中早已成型,谢晋导演早年也曾拍摄过同类题材的电影《舞台姐妹》。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与央视庆祝香港回归的另两部剧作《荣归》《岁月风云》比较起来,很难看出其优势所在。

  该剧聚焦于两个出身贫寒的少女如何自立打拼,正面角色被赋予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随着香港经济平稳过渡,她所创立的公司也成功上市。反面角色忘掉本色,沦为拜金女,结果害人害己,因涉嫌经济欺诈罪而锒铛入狱。然而这种正邪截然对立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会发生,与香港回归主题不存在必然关联。如果硬要找出其中的联系,也许只有片头女主人公在1997年的典礼彩排上唱响《东方之珠》的细节是最明显的线索。

  镜头捕捉 不够精彩

  就镜头运用来说,《香港姊妹》的画面意识有待提升。导演为了表现香港的繁华,要么选用常见的山顶俯拍,要么呆板地仰拍高楼大厦,既缺少与人物视角相匹配的景观,又缺少对香港特有美景的感受与表达。在这一点上,《香港姊妹》甚至比不上以朴素纪实为主的纪录片《香港十年》。

  在展现香港处于交接过渡时的特殊境况时,《香港十年》选取了兰桂坊的深夜雨景。大雨过后的街道上涟漪处处,反射出两旁店堂的阑珊灯火。川流不息的欢乐人群来往穿梭,拉长的身影交叠晃动在亮晶晶的水洼反光处,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繁华胜景,作为不夜城的绮靡风姿无不尽显。而在《香港姊妹》中,尽管有多处表现旺角女人街、街头鱼蛋店等极富香港本地特色的街头景致,却总是略欠火候,要么是镜头角度太小,不足以展现都市繁华,要么根本就是凭空搭景,与港岛真实风物相差甚远。作为一部反映大时代故事的电视剧,更需要精彩超群的镜头捕捉,用鲜活而逼真的细节营造出栩栩如生的现场感。

  主要演员 缺乏港味

  《香港姊妹》的演员,除了几位中老年配角之外,大多来自内地和台湾。陈沛、黄一飞等香港演员一开口,自然是港腔港调,听声辨人,真实可信。相比之下,出身“海岩团队”的两位内地新星却在台词功夫上显得先天不足。毕竟是一个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即便不讲粤语,对话中的港味儿却不应缺少。听着演员用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对白,观众的兴趣怎能不打折扣?这也使该剧导演“一部百分之一百属于香港故事”的宣传显得有些滑稽。聂伟

  评论:07062811902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