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家人吃得欢,我征求意见“明天吃什么?”
“随便!”“随便!”
“随便”其实就是不随便。就像老师出个什么都任选的写作题,看上去自由度高,但往往难得高分,因为所有的要求老师早已心中有谱,学生倘若真的放开了自由地写,距离老师的要求可能越远。
准备一顿晚饭也是一项需要想象、构思、选材、布局、前后照顾呼应,最后让目标人群也就是家庭成员检验接受的工程,跟写文章差不多。一般情况下,一周之内,我不会让家人吃两顿色香味完全相同的饭,以免产生审美疲劳。买菜的时候,要考虑上几天的菜单,避免重复,还要给下一天的菜单留下更新的空间。比如菜场的毛豆新鲜又便宜,预想青红柿子椒、新土豆、茭白炒素什锦里,加上少量毛豆会增色香,但考虑到前一天刚刚老火腿加新毛豆熬成底做了个丝瓜蛋汤,那就只能将今天炒菜里的毛豆改为香干丁,并且把原本想做的蛤蜊豆腐汤,换成雪菜黄鱼汤,这样一来,第二天的汤也同时设计好了,剩下的就是想象明天配什么颜色和口味的肉食和蔬菜才可能衬出蛤蜊豆腐的清淡鲜白。
第二天去超市,先往推车里放红米苋,到买肉食时,想起猪大排、牛腱子是前两天刚吃过的,于是挑有少量红曲粉调味的奥尔良烤鸡仔,考虑到色彩,红米苋就要换成青米苋,但超市里没有青米苋,于是拿了蓬蒿菜。回家后,烤鸡加黑胡椒粒回炉,以改变大卖场口味的平庸,蛤蜊和豆腐煮开便离火,然后将在油锅里煸炒得香气十足,几乎极少量的干菜末、葱末和几丝干红椒撮在那几小方尚未被汤淹没的豆腐上,盖上盖焖两三分钟。上桌揭盖,哈,菜是绿的,鸡仔是微焦红的,那汤,蛤蜊刚张口,豆腐雪白,面上那一小撮煸炒料淡淡的酱色,正一点点一丝丝漾开来,既着色又增味,但不改变汤清淡的本色。
这样直奔家人清淡而要有味的口味主题,是长期揣摩那“随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