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这种情况到了8年之后突然变化了
2006年五四青年节香港金紫荆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典礼。我去现场报道,看到广场上伴着音乐缓缓升起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也有带着紫荆花图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旗仪式以后,一个旨在持续性地对香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国歌、国旗、国徽——通识学习计划》也随之展开。而从这一年开始,香港以后每年的“五四”,民间都要用这种“升旗典礼”的庄严来提升全港青少年民族精神、国家观念以及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同样是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的热情只来自自身对祖国的渴望。
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正处于谁都乐享其成、谁都恐惧,但谁也都不知道泡沫究竟会在何时突然破灭的边际,那个时候香港的楼价天天飞升,股市放纵不羁,政府官员的工资待遇一步步攀高,中产阶级甚至包括所有的普罗大众,三搞两弄腰包也都很容易被涨到饱满,直至今天,很多香港人提起当年的“市面好景”还不能忘怀。
英国人临走之前把香港整出了一片“锦上添花”的好生活,他们要走了,当然不必太多顾及香港的未来,然而接下来谁继续经营这个高台?谁会想到仅仅一两年的时间,香港的楼市就会突然下滑,物业市值竟然会跌至比欠银行的余款还要低的程度?于是香港社会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阶层,叫做“负资产”,这就是泡沫经济终于孕育而出的人数高达10万户之众的“资不抵债”人群。
有人说:在香港,当年与“泡沫经济”伴生的还有“泡沫政治”,这是指末代港督在90年代初中期极力推动的所谓的“政制改革”。这一急促上马、强行推进的“免费政治快餐”破坏了香港原有的政治生态,树起了政制激变的目标,从而也催生了一批畸形的政客,引发了民主发展认识方面的某种社会性错乱。
中国人历来面对世界都有博大的胸襟,过去上百年我们内忧外患,民弱国贫,任意被列强欺凌,不得不一次次割地赔款,隐忍屈辱;然而百年之后,这头嗜睡的狮子再一次醒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用了近30年的时间,让世人看到一个大国是如何在艰难中一步步崛起的。因此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尽管人们已经看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台前幕后,但是勇敢承担、必须承担,中央政府和内地十几亿同胞对香港只有义不容辞的满腔热血和坚定不移伸过来的一双援手。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人民币与港币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后者都比前者要光彩照人,谁都渴望把自己兜里的那点人民币尽快想办法换成港币或者美元。然而这种情况到了8年之后突然变化了,不少人开始把人民币紧紧地捂在怀里,有人手里有港币,甚至赶忙兑换成人民币,悄悄地带回内地存储或者投资。
2004年我到香港,记得当时的人民币与港币的比价还是1.06∶1。2007年1月11日,按国际市场中间价计,二者已经达到1∶1,紧跟着就出现了“倒挂”。
2003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为香港的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1月18日,内地有银联标志的人民币卡被允许在香港使用;2005年11月1日,央行再一次决定扩大为香港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平盘及清算安排的范围,其中包括提高目前一些业务的金额限额及允许香港居民个人签发人民币支票支付在广东省的消费性开支……
从1997到2007年10年间,人民币与港币汇率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表明内地要与香港叫板,只是一方面自然呈现了内地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国家更考虑在香港回归之后把内地与香港的携手共进放到一个大盘子里来设计。这不仅会提升香港人对祖国实力的信心,而且中央政府还要很好地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香港作为人民币未来注定要走向世界的一块不可多得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