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其实,在店名之外,还有一些广告滥用谐音,乱造词语,如用“无泻可及”宣传泻药,用“制冷鲜峰”推销冰箱,用“钙不能缺”宣传钙片等的谐音广告。更有甚者想利用谐音注册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商标,如名为“中央一套”的安全套等。
这种随意拿成语和俗语“开刀”的行为,不仅改变了语言的本意,也会对公众造成误导,而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一些谐音广告(商标、店名)容易让上学的孩童以讹传讹。有媒体曾报道某市在一次“广告在学校”的调查中,给学生罗列出数道谐音广告词语进行纠错,居然没有一个同学完全改正所列的错误词语,部分学生还把“无懈可击”改成“无泄可击”,“盖不能缺”改成“钙不能缺”,有部分学生对“咳不容缓”“随心所浴”等不知如何纠正。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真实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需与时俱进。但不管如何发展变化,其目的都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它要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也不妨讲求优美含蓄、富有韵味,但都应注意语言的首要目的——理解沟通,都必须以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尊重中国文化传统为前提。
谐音用语也该有个规矩。凡违背社会良俗的谐音都应在清理之列。 (李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