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许多与香港回归有关的往事,纷纷浮上人们的心头,也包括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人。昨天,《新闻记者》主编、时任本报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的吕怡然先生说起了一则“旧闻”。
“还有”改成“只有”
1997年6月,为迎接7月1日的到来,新民晚报在第一版报头处设置了一个倒计时栏:“香港回归还有××天”。有一名初中生给报社写来一封信,觉得“还有”两字不能充分表达上海人民迎接香港回归的热切心情,建议把它改成“只有”。这个小小建议被当时本报总编辑丁法章采纳。
写信的马弋崴与刘翔是同班同学,当时在宜川中学读初一。这年6月17日,本报在第一版刊发了他的来信,并配发了编者按。从这一天起,本报的倒计时栏就改为“香港回归只有××天了”。
吕怡然说,这个一字之改,体现出上海青少年对香港回归的期待和对祖国的热爱,令人难忘,不知道现在他怎样了。于是,本报记者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当年写信的少年。昨天下午,我们终于找到了他。时光将一个小小少年变成了高大帅气的青年。马弋崴现在已是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研究生了。
香港情结更浓
马弋崴对10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他没想到自己的建议会这么快被采纳。他觉得非常幸运,也觉得新民晚报和老百姓贴得很近。这件事在学校反响很大。几年后,他高中毕业考上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国际金融系,有的新同学一听他的名字,就记得他是给新民晚报写信的那个学生。去年,他直升研究生。
马弋崴在大学期间获得了一次特等奖学金、三次一等奖学金,还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在大四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从事基金方面的课题研究,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这么多年过去了,马弋崴仍有浓浓的香港情结。今年春节,马弋崴全家特地到香港过年。由于学的是金融,马弋崴花了很多时间在香港金融街上漫步,将中银大厦、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每一座金融机构都拍摄下来。香港的城市管理先进,法律体系完善,市民素质很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全家都期待香港能更好!”马弋崴说,“中国要发展,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那里有很多先进理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也很希望有机会到香港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本报记者 邵宁 潘高峰
评论 07063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