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 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 万象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 培训资讯
 第B23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5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 移民沙龙
 第B27版:求职· 移民指南
 第B28版:求职· 留学动态
 第B29版:求职· 移民动态
 第B30版:求职· 留学扫瞄
 第B31版:求职· 留学参谋
 第B3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33版:求职周刊
 第B34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B35版:求职·广告
 第B36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37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38版:求职·留学培训
 第B3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40版:求职·教育培训
    
2007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青春年华 说精彩瞬间
众多老球迷重温与国球相伴日子
俞剑


    自从上海市乒协为中日乒乓球交流活动征询老球迷后,众多老球迷纷纷来电、来函、来访,在对当年世乒赛回忆之中,许多老人重温了青春时代的风华。

  名人之家     

  “3块一张球票啊!我们全家四口都去了!”80岁高龄的蓝为洁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回忆起46年前全家人一起观看世界冠军表演赛动人的一幕,她一再强调:“是国球的精神鼓舞了我的两个孩子,走上了成才道路。”

  蓝为洁的先生是著名导演汤晓丹,如今两个儿子在各自领域学有所长,汤沐黎和汤沐海分别是绘画和指挥大师。

  对国球的喜爱,蓝为洁历历在目:“我们家庭不注重吃穿,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那时,26届世乒赛刚刚结束,举国上下为之欢腾,孩子们说要去看世界冠军,我们就排队买票去看。”上世纪60年代,3元钱真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但这场比赛,让两个还在念小学的孩子,学到了一种“国球”的精神。

  平凡夫妻     

  1961年4月,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李孔怀像往常一样,接到了一封发自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的信件。那是一对年轻恋人之间的鸿雁传书。

  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外交学院的女教师阮国英在京城人地生疏,时常与恋人亲友写信以慰寂寥。但这次,阮国英的信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和骄傲,描述了她与同事结伴到现场观看第26届世乒赛,亲眼目睹徐寅生12大板、张燮林“海底捞月”的情景,为当时只能守候在收音机前听转播的男友描述了许多细节,精彩的瞬间在两人心中久久回荡。

  46年后,两位已年届古稀的老人仍然为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所感动。阮国英说,那天看比赛看到晚上12时半,连回宿舍的公共汽车都没有了,大家激动地边走边说,走了45分钟,居然一点不觉得累……

  见到报章上征询老球迷的信息,李孔怀赶紧提笔作文怀念当初的美好时光。他说,虽然那封信已经找不到了,但是那份情怀至今仍回味无穷。    本报记者 俞剑

  评论 07070111102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