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怎样服务老百姓 孙晓忠 |
近来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热门话题,当今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群体事件让我们感觉到社会道德正在滑坡,乡村文化环境日趋恶劣,受发达国家重视文化的启示,我们的政府也意识到文化作为未来世界的软竞争力,对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于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然摆上了议事日程。 为老百姓花点钱,这当然是好事,将政府的功能理解为服务型政府,重视公民的文化权利,对中国来说是一大进步。当然也依然有人不同意由政府来主导文化建设,这些人一谈到文化建设,就试图将文化产业化,总是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层面来谈文化建设,认为只要抓住市民的趣味,一切文化由市场自生自灭,结果我们今天电视剧不是帝王将相,就是“东邪西毒”,殊不知市民的“趣味”其实是被慢慢“培养”出来的,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首先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趣味”。 也有不少政府官员将文化建设理解得过于简单。如今各省市厚厚的文化建设规划中,总是将建设多少“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大书几笔以显示政绩。不是说盖几个图书馆,建几座大剧院,或演几场“图兰朵”,公共文化就服务到位了,文化之所以被看成是未来世界的“软竞争力”,难就难在这个“软”字,它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硬件设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为了搞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搞“三级网络”,建乡镇图书室,我们以前建得少吗?但是为什么多数图书室门庭冷落,成为摆设?再譬如说吧,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如果我们还将眼光停留在同发达国家“竞争”的理念上来搞文化建设,也大有问题。既然强调文化多元,就不要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跑,而应该跳出竞争的发展思路,重新开辟出别样的生活方式。让每个国民感觉生活得既有意义,又心安理得,这才是文化建设之根本。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说,总是比竞争、比速度也不是好事。就拿刚刚结束的又一轮高考、中考来说,如果不跳开竞争的逻辑,如果不在制度层面遏止恶性竞争,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响应中央的“全民健身”号召,从容地去操场跳“华尔兹”吧!这也是素质教育为何总是没有成效的原因。如果总是在竞争的意义上来塑造“国民性”,即使取消了高考,家长们又会拼“素质教育”,比谁家的孩子更会“弹钢琴”。这样的文化生活,孩子们欢迎么? 因此如何利用文化来组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建设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不感觉隔膜的公共文化网络,并在文化中注入我们的主导价值,让文化真正渗透到民众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很重要。让百姓听交响乐,或看马戏,重视“公民”的文化参与,都很好,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思考:一个健康的文化服务网络,应该不满足于百姓哼几句京曲、旧戏,而是让国民在文化参与中体现他的主体性,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这个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将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结合到一起,而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传统,但是这个独特的传统如今正逐渐被遗忘乃至抛弃,在今天,有重提的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