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香港回归10周年 长 江 |
|
10.香港的“万人盆菜宴” 香港的本能是什么?挖空心思,敢想敢为,无孔不入。让我来举一个“嘴巴”的例子—— 鸟儿一样地栖息香港,哪一天能离得开吃?从传统上说,香港的饮食文化高度发达——酒楼食街遍布港九,全世界各种风味的饮食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得到踪影。已经记不得多少年了,人们脑袋里诞生了这样的一个概念:香港人从早到晚好像都在吃——早茶、午茶、下午茶,吃过了晚饭还有夜宵。一句话,整个香港,如果只计较嘴上的这点事儿,简直就是张“大饭桌”!香港是张“大饭桌”,或者说香港一直是享誉世界的“美食天堂”,能不能就把“天下第一吃”的美名加冕到自己头上? 2004年开始我常驻香港,那时候香港的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过来,香港人怎么利用“吃”来大做文章?我想不到,想不到以后我会通过“嘴巴”看到香港人的精神世界。 2006年春节大年根儿,香港举行了一场名副其实又感天动地的“大吃大喝”行动,“吃法”的名称起得极响亮——“万人盆菜宴”,地点就选在港岛中环添马舰广场(Tamar Site)一块马上要建造政府新大厦的空地,这块空地的大小和足球场差不多。 1月8日,这一天离“三九”只差几十个小时,那天晚上香港的气温还不到12摄氏度,这样的天气在北京,更不要说在哈尔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香港就已经快冻死人了。果然次日清早,我翻开报纸,香港天文台确认:1月8日是香港2006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东方日报》还登出了一篇报道:因为寒流骤袭,香港《严寒杀四人》。然而就在这样能“冻死人”的夜晚,添马舰广场巨大的空地愣是从下午就开始摆上了1100张餐桌,每张餐桌可以坐下12个人,1100乘以12就是13000多位食客。我的妈呀,“万人盆菜宴”?我猜想这怕是要冲击吉尼斯纪录?接着打听了一下,果然是。 因为要采访,我们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下午5时多就来到了添马舰。现场风大,所有纸做的和布做的东西都在风中被抖得哗哗直响。站在“万人盆菜宴”的广告牌前,我手拿话筒,穿着厚大衣还直打哆嗦,这让我有理由怀疑:今晚这么冷的天气,还会有上万人来露天广场吃饭吗?听说本场“大吃大喝”还吸引了很多日本人、韩国人,以及西方世界的各国“鬼佬儿”(香港对“洋人”的称呼)。 然而晚上7时不到,1000多张桌子就已经被坐满,这当中有香港人、内地人,也有外国人。人人大衣、围巾、手套、帽子,喧闹着等在风中,守着“大盆菜”,等待主办方在广场中央临时搭起来的高台上兴奋地大叫:“一、二、三——开吃!” 1000多张餐桌、1万多张嘴巴、2万多支筷子,寒风、音乐、火锅冒出来的热气,其情其景何等壮观、何等奇伟! 尽管,香港渔农护理署作为这次“大吃大喝”的主要倡导者声称:本次“万人盆菜宴”目的并不在单纯地“吃”,因为这次“吃”所用的材料绝大部分都由本港渔农户生产,因此如果说有意义,第一就是推广香港本地的渔农产品;第二,借助“万人盆菜宴”弘扬香港饮食文化的魅力,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为了满足这次“大吃大喝”的物质需要,我在采访主办单位的负责人时获知,他们提前准备好了的各种食材竟然超过了2万斤。2万多斤?这是什么概念?猪腩肉3850斤、活鸡2750斤、龙趸(大型石斑鱼的一种)2750斤、萝卜3850斤、芋头2750斤、生菜3300斤,这么多材料还不算其他的配料、汤料以及面条、矿泉水等等,试问,天下有哪一家酒店一下子能够买来这么多的东西准备一顿饭? 2006年1月8日,香港添马舰广场的1100张餐桌,每一张桌上只有一个菜,这道菜被装入了一个盆子,大小如同普通的洗脸盆,鼓鼓的,就放在桌子中央,没吃之时上面都包着大红纸,闪闪亮亮。而很多内地人也许并不知道“大盆菜”的来历,这是香港过年、婚嫁,或者烧香上供时的一道风俗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