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周刊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不是躺着读的杂志”
——对知识刊物生存空间窘迫的思考
李菁

  ■ 崔永元读书栏目“难产” 图TP

    《读书》杂志“换帅”风波或许只是起于谣言,然而在当下,强调思想性、学术性的“小众”知识刊物的生存空间日见窘迫确是不争的事实。当大众文化在普遍趋向无需用脑的“娱乐”,思想者还有没有存在和坚守的必要?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当前文化环境的思考。

  好看  标准太低

  日前,“《读书》10年文选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读书》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影响巨大,这份杂志整合了知识界各种资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讨论“三农问题”、反思苏东改革、讨论亚洲问题等,“对中国思想界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堪称旗帜。至于对《读书》“不好读”“难懂”的抱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一言以蔽之:“《读书》不是《读者》。”另有学者认为,仅仅以读得懂、好看为标准,那对《读书》的要求太低了,不是所有的杂志都能躺着读的。

  关停  读书栏目

  尽管学术界人士力挺《读书》,但曲高和寡是必然的。不单面向小众的出版物是如此,影视节目亦然。据统计,国内多家电视台前前后后办过50多个读书栏目,最后都停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铆足了劲想办一档别具一格的“小崔读书”节目,今年5月还录了样片,最近却也宣告节目“难产”。据介绍,为了把节目办得“好看”,崔永元和节目组设想用选秀PK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可是,这种企图借助娱乐形式做文化节目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崔永元表示实践下来自己陷入了迷惑:“我总想把一本书说透,但这样的话节目就没有可看性,如果增加节目可看性,把形式处理得活泼有趣,书又说不清楚了。”

  引领  精神追求

  当“文化”成为一项“产品”,只能接受市场的考验,在“娱乐”几乎战胜一切的风气下,一些欣赏起来不那么轻松的“产品”往往经济效益不佳,面临斧钺之灾。可是,“文化”更大的功用应当在于引领人们的精神和追求,正如一位读者在网上发表的观点:“如果我们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好看’、卖得掉的时尚杂志、人体摄影、八卦新闻,我们将在捕风捉影和虚幻梦影中迷醉麻木地混过一生,那将多么可怕。”           本报记者 李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