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周刊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课一定要“积极发言”吗?

王蔚


  放暑假前,中小学生均拿到了《成长手册》。而老师们在写鉴定时,却遇到了困惑。不少老师告诉记者,在是不是要把“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个问题上,很让他们犯难:不积极发言的同学是不是一定学习不认真?上课发言难道一定要举手?老师是不是就该偏爱那些“勇于”举手的学生?

  提问也要关爱每个学生

  6月1日,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发表了一份报告,建议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改为随机点学生回答(见本报6月2日A16版《建议小学改变“举手答问”规矩》)。对这项教改动议,沪上不少教师也颇为认同。宋维英是尚德实验学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最近她在上一堂全区公开教学课时,没有按常规请举手的同学发言,而是接二连三地点了几个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尽管这些同学的回答屡有差错,但宋老师没有大加指责,而是微笑地问全班同学:“哪位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宋老师说,在课堂上就是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不放弃每个学生。

  从事多年教学管理研究的静安区教育学院朱征平老师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回答老师提问的机会,这也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然,体现了对每个学生的关爱。

  点到谁谁回答并不科学

  在长宁区北新泾第二小学,记者看到同学们上课时似乎“很随意”,想举手的就举手,常常有不少同学人还没站起来就急着“脱口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一样会得到老师的赞赏。校长陈琼表示,学生回答教师课堂提问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举手、沉默、小组交流,甚至随时插嘴应答,都是自然现象,也体现了上海市“二期课改”强调师生互动的要求。

  事实上,从小学到中学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勇于”举手的同学会越来越少。那么,教师究竟是采用鼓励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还是想点谁的名字就点谁的办法好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认为,这两种办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是不是善于举手发言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并不完全挂钩。对于要把课堂发言的方式定为由教师随机点学生站起来回答,虹口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秘书长魏国玲老师也提出了疑义,硬要点学生回答他们答不出的问题,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容易形成听课的恐惧。

  本报记者 王蔚

  欢迎读者登录新民网(www.xinmin.cn)发表意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