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民晚报·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线路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梭子蟹水蜜桃渡海闯市场
——芦潮港车客渡码头打通沪浙海上经贸通道
朱全弟

  ■ 一艘从普陀山驶来的客轮泊在芦潮港码头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 芦潮港集市上新鲜海鲜任你选

  沿海走来,本报上海边界行报道组今天上午来到东海之滨的南汇芦潮港镇。

  芦潮港与浙江省东部的几个岛屿隔海相望,但是海水隔不断兄弟情。通过芦潮港客运码头,上海市民源源不断地前往嵊泗、普陀山、岱山等地旅游观光;而浙江海岛上渔民捕获的新鲜海产品也大量通过芦潮港,运往上海各大水产品市场。

    每年50万游客渡海去浙江

  上世纪80年代初,南汇决定在芦潮港建造码头,开辟与浙东诸海岛的海上通道。1987年,300吨级固定式简易客运码头建成,不过由于码头功能单一,客运量少,无法满足与各海岛间越来越闹猛的经贸往来。1995年,由芦潮港镇自筹资金5500万元、南汇斥资7000余万元建造了3300吨级集客运、货运、车运为一体的车客渡码头,开通了至普陀山、嵊泗的客运航线。自此,上海人与隔海相望的浙江兄弟间有了相互“串门”的好通道。

  如今,嵊泗游、普陀山游已成为两条火爆的旅游线路。据码头负责人介绍,每年,有50万左右的上海游客从这儿渡海,只要几个小时,便踏上了嵊泗、普陀山的沙滩。

  每天百吨海鲜运来上海

  上海人餐桌上的海产品,许多来自嵊泗,正是在芦潮港“登陆”,转运到全市各大水产品批发市场。

  以前,嵊泗渔民卖海鲜,要自己驾船来上海,风险大,运得少。如今有了芦潮港这个中转站,卖水产品再也不愁。每年11月至来年1月,是嵊泗渔民的收获旺季。这时节,每天光梭子蟹就能装满七八辆5吨卡车,上百吨海鲜通过车客渡船运来芦潮港。

  而芦潮港的优质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上通道,运往嵊泗、普陀山等地。每天,满载新鲜蔬菜、猪肉、鸡蛋、大米的卡车驶上车客渡船,就连南汇的西甜瓜、水蜜桃,浙东海岛上渔民也能和上海市民一样尝鲜。

  为进一步加强两地联系,嵊泗在芦潮港成立了办事处,芦潮港镇政府也时常派人到嵊泗和普陀山,双方手牵手,共促经济发展。

  “跨海”媳妇“嫁对了地方”

  经贸往来频繁,芦潮港小伙与岛上的姑娘也悄悄来往着。唐德明和杨志娣便是一对。1995年,由于生意往来互生爱慕,在大洋山开服装厂的杨志娣嫁给了南汇人唐德明。现在,芦潮港龙吟小区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是他们的家。夫妻俩在镇上开了一家水产销售门市部,生意做得很不错。

  “伲日脚一定会越过越好”,一口南汇话的杨志娣说,自己和从浙江嫁来芦潮港的姐妹一样,都“嫁对了地方”。现在,芦潮港分城区的动迁工作进展顺利,不少大项目将落户此地。未来几年,从洋山、嵊泗等岛屿来芦潮港的“跨海”媳妇们,有望住进崭新的动迁居住小区,到气派的大公司“上班领工资”。

  记者 朱全弟 通讯员 潘永军 乔慧

  评论  07070310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