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民晚报·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线路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第一代乒乓女裁判叙说照片里的故事
“画”说从前 “相”见恨晚

俞剑


  7月上旬,中日乒乓交流活动将在上海举行,一段段浮沉往事重新流传。当年中国第一代乒乓女裁判们取出了画册、照片,在脑海中搜寻珍贵记忆。

  翻出旧画册 

  “我有26届世乒赛的画册,有图为证哦,我是徐寅生与星野十二大板时的副裁判!那年我才21岁!真是运道好!”在1961年的第26届世乒赛上,顾寇凤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为数不多的年轻裁判里她挑起了大梁,执法了男团决赛。因这一骄傲的资历,她被人称作“乒乓老裁判中的少壮派”,还出任过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乒乓球裁判。

  顾寇凤做了近50年的乒乓裁判,经历过比赛无数,她豪爽地说:“别的都没什么大印象,就这‘十二大板’铭记终身。那时全场观众都在数数,我的头和眼睛都跟着球来回跑,赢球时那个开心啊!”46年后,她又将在中日乒乓交流活动中重温旧梦,执法由当年两位男主角二度演绎的“新十二大板”。

  回到画册上的年代,顾寇凤指着那身西装充满感慨:“衣服好像是墨绿色的芝麻呢吧,都是量身定做的西装配裙子,还发了玻璃丝袜。当时心里很喜欢,可是比赛结束就收回去了,后来再也没机会穿过。”更有趣的记忆是关于吃,“世乒赛期

  间,贺龙主持宴请过两次,第一次有外宾在场,大家都留有余地。后来一次是‘家宴’,都是自己人,我们吃得快啊,只只盆子都是底朝天……”

  拿起老照片 

  69岁的姜希珍前几天特意跑到上海市乒协,递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张1961年摄于王开照相馆的照片上,有7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中前排左起第一位就是被誉为“美男子轰炸机”李富荣。姜女士和见过照片的人都说:“李富荣那时还不满20岁,很年轻,真漂亮!”

  照片上的人影还清晰可辨,姜女士回忆说,包括自己在内,其中有5人是第26届世乒赛的裁判,回沪后,大家有一次聚会,特地跑去照相馆留影纪念。光阴荏苒,而今,当年照片中的故人,有人过世了,有人已卧床不起,有人杳无音信。唯有对照缅怀,那一段美好时光,令人念念不忘。

  “我最欣赏邱钟惠和当时与她交手的日本球员。如果能通过这次活动,再见当年那些球员的风采,或者能碰上老朋友,也算是圆了我一个老人的梦吧。”令姜希珍没料到的是,递交信息没多久,她就接到了顾寇凤的电话:“意外,电话里,大家聊了很久,实在是很长时间没有听到彼此的声音了。我们约定,就在这次活动中重逢!”   本报记者 俞剑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