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前,伯伯没对七妈吐露半句 ——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回忆和伯伯在一起的日子 张黎明 宋宁华 |
| ||
|
本报特派记者 张黎明 宋宁华 北京西便门一处老式公房,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就到了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的住所。 “伯伯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但想起和他一起生活的日子,好像昨天。”客厅里,一抬头正对着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大照片,双眼炯炯有神,剑眉微蹙,仿佛仍在为共和国忧心思虑。 周秉德的卧室里,相框里镶嵌的都是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的照片。她的心头,更时时有他们的影子。 伯伯临走说:“过几天你看报纸吧……” 周秉德今年70岁,精神矍铄,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为记者来访,她早就亲手准备好了茶水,十分随和。 “伯父在家排行老七,所以我称呼周总理为‘伯伯’,称邓颖超为‘七妈’。”周秉德说。对于和总理有关的采访,她一般都谢绝,“因为伯父和七妈生前最不喜欢亲朋打他们的牌子,宣扬和他们的关系。”但记者反复劝说,和总理共度的日子不但是她个人的宝贵人生经历,她接受到的言传身教更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说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缅怀、继承总理的品质和修养。周秉德这才应允。 采访从80年前的南昌起义说起。“南昌起义在我出生前10年发生,我不可能有什么直接的记忆。但从七妈那里,我听到过当年风云的片段讲述,又看了一些有关的回忆文章,感到惊心动魄。” “南昌起义前夕,伯伯整理了几件随身衣物,只对七妈说自己要出去几天。‘过几天你看报纸吧,如果成功就成功,不成功我可能就回不来了。’他语气十分平静。”周秉德说,周恩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不能说的一概不说,哪怕是对自己最信任的亲人。 “是伯父提出要举行南昌起义,并担任了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真是了不起!”说到周恩来的军事才能,周秉德连讲了几个“了不起”。以后,无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还是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伯伯和七妈把“一辈子的遗憾”深埋心里 “为了革命,伯伯和七妈抛头颅洒热血从不犹豫,但他们的一生也有一大遗憾,虽然他们几乎从来不提,只是把这个遗憾深深埋在心里。”周秉德说,“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伯伯和七妈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几乎从来不起争执,但有一次,伯父却对着七妈大发雷霆。” 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喜结连理。近一年后,邓颖超第一次怀孕了。那时正是艰难时期,邓颖超觉得并不是生育孩子的合适时机,担心影响革命工作,没有告诉丈夫就流了产。“没想到平时儒雅的伯伯知道后大发脾气,责怪七妈怎能不经过他同意,就作这样的决定?为什么要把培育革命下一代和干革命对立起来呢?” 看到丈夫如此激动,邓颖超才意识到自己的轻率。所以,当她第二次怀孕后,十分当心地保胎,给腹中的婴儿尽可能多一些营养。可临产时,由于胎儿长得太大,3天3夜也生不下来。那时的医疗技术不先进,没法剖腹产,德国医院的医生只能用产钳把孩子夹出来,却把孩子的头夹坏了,就此夭折。这时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已经发生,一片白色恐怖,组织上派人到医院通知邓颖超尽快转移。 “医生护士早就看出七妈不是普通人,而且为人很好。即使手术失败,她强忍着丧子之痛,对他们没有一句责备。所以当七妈请求帮助转移时,他们马上答应,先把她藏到医院后院。她刚刚被转移出病房,军阀就来搜查了,侥幸逃过一劫。” 此地不宜久留,在医生帮助下,邓颖超在军警眼皮底下打扮成护士出走,后乘船经香港到上海。她没出月子就一路提心吊胆奔波,得不到休息,累得连黄水都吐出来了。后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一个坏消息:因为产期劳累过度,她无法再生育了。“这成了伯伯和七妈一辈子的遗憾!那时候七妈才23岁。”周秉德说到这里,无限惋惜。 我12岁住进中南海背后有一段故事 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周恩来忍住内心悲痛,把一腔热情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把关爱给了更多的“孩子”。他多次代表组织想方设法四处寻找革命烈士的遗孤,把他们安排到安全的地方,给予生活关怀和培养教育,有的还被送到苏联留学。 “伯伯虽然总在忙碌,但不忘关心我们这些小辈的日常生活。”1949年,周秉德12岁那年住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不少人好奇地问我,住进中南海一定很幸福很激动吧?” 周秉德说,这表面看起来的“美事”背后有一段故事。1949年,她的父亲从华北革命大学毕业,重新参加工作,被分配到钢铁工业局。“伯伯知道此事,特地给弟弟的领导‘打招呼’:一定要给他职位尽量低,工资尽量少,因为他是我的弟弟。”周秉德的父亲由此当了仓库管理科长。 在那个年代,一切待遇都是按照工种、级别定的,因为级别低,分配的房子十分狭小,一家6口人根本没法住在一起。“于是,伯伯让我和大弟弟大妹妹搬到西花厅居住,3个孩子一间房,并不宽敞。” 伯伯给我说他年轻时候的择偶标准 住在了中南海,周秉德并没有太多机会见到伯伯,“他实在太忙了!但我有什么事,他总是记在心里,而且给我关键性的指导。” 1952年,周秉德初中毕业前,面临长大后的职业选择。那时候,她看了一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被女主人公瓦尔瓦娜感动,觉得当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十分神圣,想不考高中,报名上师范学校。 她的想法遭到母亲的反对,认为她不该放弃升学的机会,应该继续读完高中,将来再当老师不迟。她又和伯伯、七妈说,他们认为周秉德的想法很好,“党和国家的需要就该是第一志愿。”在他们的鼓励下,周秉德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东郊小学,实现了当乡村女教师的梦想。 对于侄女的终身大事,周恩来也一直挂在心里。“在我谈恋爱初期,伯伯对我说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择偶标准。”由此,周秉德知道了为什么潇洒英俊的伯伯,当年要热烈追求长相并不出众的七妈,虽然他也有过漂亮的女友,但发现人生理想不同便断然放弃了。在他看来,选择终身伴侣,首要标准应是志同道合、经得起革命艰难险阻的战友。周秉德由此体会到,爱情除了甜美外,还应有更深更丰富的内涵。 27岁那年,周秉德和沈钧儒的长孙沈人骅结合,“伯伯十分高兴,一回头,指着客厅东厅暖气架上的大镜框说,‘秉德,把这张照片拿去,算伯伯给你们的结婚礼物吧!’”周秉德喜出望外,这是邓颖超在庐山拍的一张风景照:含鄱口青山之巅,飘动的白云间若隐若现两个翘角凉亭……因为抓拍到位,画面十分有神。周总理特别喜欢,特地请人放大配上镜框。 从此,无论周秉德搬过多少次家,这张照片一直悬挂在她的床头,至今她的卧室里仍是挂着伯伯送的结婚礼物。 “我一个人喝风比那么多群众喝风好” 去年是周总理去世30周年。9月,周秉德和弟弟妹妹们接到邢台日报社邀请,到邢台参加报庆。“我们都去了,因为那里是伯伯去过的地方。1966年邢台大地震,伯伯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看望受苦的老百姓。” 周秉德看到,时隔40多年,邢台的老百姓仍以各种方式纪念着总理。在总理当初讲话的地方,搭建了凉亭,每年都举办纪念活动,所以连孩子也知道总理曾经将关怀送到这里。 当年的老支书包着白头巾,说起总理很动情,手指着凉亭讲:“总理就是在这里对我们说话的。大地震后,乡亲们都很绝望,觉得没法活下去了,有的人已经打算收拾包裹、背井离家要饭去了。没想到才没过几天,总理就乘直升飞机来了。不但带来救灾的帐篷、食品,还给乡亲们吃了‘定心丸’,动员大家自力更生、安心生产、重建家园。”老支书清楚地记得,那天天寒风大,总理讲话时看到群众正对着风口,立即走到群众背后说话,让大伙儿换个方向,背对风口,有干部劝阻,总理马上拒绝,“我一个人喝风比那么多群众喝风好”。“这就是咱们的总理,心里总揣着咱百姓的好总理!”老支书激动地说。 “伯伯离开这么多年,仍有那么多人为他悲痛、为他惋惜。他留下遗嘱,死后将骨灰撒进大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生时鞠躬尽瘁,奉献完转身就走!”说到这里,周秉德红了眼眶。 这时,记者体会到了周秉德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另一层原因,对关心呵护她的伯伯,对全国人民敬仰的好总理,每回忆一次,于她都是煎熬和折磨!我们就此结束了采访,并祝福她晚年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