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三次收回香港失败(下) 陆茂清 |
|
◆ 陆茂清 开罗会议讨论对日作战计划时,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向参谋长、美籍将军史迪威提出,由中美联军收复广州、香港等中国沿海地区。丘吉尔极力反对,主张应有英军参与,并振振有词说:“香港是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军队必须参加广州湾登陆作战,从日本人手中夺回香港。” 蒋介石反驳道:“香港原本是中国领土,被英国强加不平等条约所割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人被日军从香港赶走,而今,中国正在为独立自由而战,正在以鲜血和生命为收复香港而战,所以香港必须归还中国。” 应蒋介石夫妇一再请求,罗斯福再次劝说丘吉尔:“香港远离英国,而与中国很近,理应交还中国治理。二战结束以后,可考虑变香港为国际上的自由港。” 丘吉尔口气强硬地拒绝:“英国不想获得新的领土,但只想保持自己已有的领土,除非通过战争,否则别想从英国夺取任何东西。英国曾与清政府签有《江宁条约》,香港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 见丘吉尔如此的蛮横无理,蒋介石气愤之至:“《江宁条约》本就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是被你们强占去的,理应归还。” 丘吉尔恼羞成怒:“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否则休想把香港从大英帝国分离出去!” 谈判不欢而散,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收回香港的努力,又是以丘吉尔的霸道而失败。 抗战胜利香港日军投降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统帅部公布了各盟国接受日军投降的地区,香港被规定在中国受降区内。这样,理所当然由中国接受香港的日军投降了,蒋介石决定乘此机会,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 但英国一心重占香港。8月16日,英国政府公告:“香港不应被包括在中国境内,英国在香港拥有主权。”同时,命令其太平洋舰队司令哈克尔少将,率所部从驻地菲律宾赶驶香港。其用意是捷足先登接收并占领之,造成既成事实。 也在这一天,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一项照会,告之英国政府正在安排派遣必要的军队,去重新占领香港,恢复香港行政。 国民政府外交部处长吴国桢,遵照蒋介石的旨意复照薛穆:英国的要求与盟军统帅部关于受降的命令不符,英国政府及任何国家不得在中国战区擅自接收。 18日,蒋介石任命张发奎为第二方面军受降主官,接受广州、香港、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地区的日军投降。张发奎命令第13军集结于宝安,待命进入香港执行受降接收任务。 19日,薛穆又向国民政府外交部递交了一份备忘录, 自说其道:盟军统帅部规定蒋委员长将接受中国境内之日军投降,此不能解释为包括香港。英国当初被迫弃守香港,而今由英军接受日军投降,事关英国的荣誉。 围绕由谁接收香港的问题,中英两国针锋相对,且都已指派了接收部队。蒋介石又寄希望于美国,挽请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国出面斡旋,阻止英国重占香港。 又是一厢情愿,“山姆大叔”已变卦了。 其时,支持中国收回香港的原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病逝,由杜鲁门接任总统。杜鲁门违背了美国政府的原有立场,接受了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的请求,让英国接受香港日军投降,并重新管理之。原因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西方矛盾上升,在未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中,他确信英国这个盟友较之中国重要且有用得多。 对于美国政府的出尔反尔,蒋介石失望不满又无奈,在致杜鲁门的电报中改变了收回香港的初衷,仅要求由中国受降:“如果美国确已同意英军在香港受降,中国政府可稍为调整既定之方针,即先让日军向中国投降,然后再由中国政府授权英国重新管理香港。” 蒋介石的让步是够大的了,连收回香港也不再坚持了。但杜鲁门认为没有达到英国的要求,他支持英国、牺牲中国的主意已定,复电蒋介石,坚持香港日军只能向英国投降:英国在香港的主权并无疑问,驻港日军向英军投降亦属合理。 蒋介石虽然气恼怨恨,但不敢不听其“忠告”,他有他的难处。那是因为,中央军的主力还都在大后方,一时来不及赶去东北、华北、东南沦陷区“摘桃子”,须借助美国的飞机、兵舰抢运部队;以后还须依靠美援,达到最终消灭中共而一统天下。权衡利害,剿灭共产党事大,香港主权事小,于是不无惋惜地彻底放弃了在香港受降、恢复香港主权的既定方针。 可是完全按英国的要求操作,不只颜面丧尽,更恐激起各界声讨。为了挽回面子,减轻舆论压力,蒋介石提出了“授权受降”法:即由他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授予英国军官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权。 又是大失所望,英国首相艾德礼并不领情,通过驻华大使薛穆转告蒋介石:“英国政府不能接受‘授权受降’,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权只在英国。” 英国人连这点面子都不给,令蒋介石难堪之余,大为光火,他强硬地说:“余委托英国军官接收香港之主张必须贯彻,特委任英国哈克尔将军代表余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香港日军之投降。请大使先生转达英国政府,如其不接受委托而擅自受降,则破坏联合协定之责任在英国,余决不能放弃应有之职权,且必反抗强权之行为。” 他还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通报了这一决定:不管英国方面接受与否,余均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身份,任命哈克尔为余之受降代表。 这时,第13军已奉蒋介石之命,浩浩荡荡开进了九龙。蒋介石如此强硬,为英、美所始料不及。 美国总统杜鲁门眼看中、英双方的军队都已接近香港,极有可能发生冲突,如果打起来,会让苏联集团坐收渔利,于是急电艾德礼晓以得失,要求他适可而止。 艾德礼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了,经反复推敲,提出了一个有所退步的折衷方案——“双重身份受降”。就是同意蒋介石的委托方式受降,但哈克尔少将不但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而且代表英国政府。 蒋介石认为终于迫使英国接受了自己的“授权受降”方案,总算有了一点面子。于是复电艾德礼,对英国“双重授权受降”表示准允。他在日记中颇为得意地自我安慰云:英国对余委派军官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指令,最后仍承认接受,是公义必获胜利之又一证明。 不日,蒋介石指派的一个军事代表团到达香港,与哈克尔商量接受日军投降典礼事宜。 9月16日,香港日军投降仪式举行, 日本守备司令冈田梅吉及华南舰队司令藤田平太郎在降书上签字,哈克尔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及英国政府代表的双重身份,接受了日军投降。国民政府代表罗卓英出席了受降典礼。 “米”字旗重又在香港升起,英国再度霸占了香港。 蒋介石战后收回香港又未能如愿。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四年后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肩上。1997年,香港终于实现回归。 摘自《档案春秋》2007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