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模仿秀”何时休? 雍钧 |
“模仿”再惹官司 6月5日,德国尼奥普兰客车公司控告中大A9客车侵犯了其“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专利,并将涉案的3家公司告到北京一中院。 5月10日,9名韩国起亚汽车公司雇员及前雇员因涉嫌非法向中国车企出售起亚汽车的“索兰托”制造核心技术,被韩国检控机构起诉。 4月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长城汽车一款名为“炫丽”车型的外观设计被丰田汽车投诉与该公司2006年新车“Yaris”有极多相似之处。丰田中国表示,目前已经启动了调查程序,如掌握相关证据,可能最终提起司法诉讼。 山东火云“城市精灵”仿戴-克“Smart”,长城“精灵”仿菲亚特“熊猫”,天马“英雄”仿起亚“索兰托”……一段时间以来,一个接一个的车型外观设计侵权纠纷不断挑战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从吉利、奇瑞、双环到现在的中大、长城,似乎这些自主汽车品牌是伴随着知识产权纠纷成长起来的。国内车企一再被国际厂商指责抄袭,难道自主汽车品牌就逃不出“模仿”怪圈? 缘何乐此不疲 自主汽车品牌为何对“模仿”如此热衷?除了因为国内汽车自主设计的疲软和无力,更主要的是因为模仿可以迅速套现。外形酷似名车,加上廉价优势,便可带动热销。如通用SPARK上市3年的总销量仅为5万辆,而QQ仅在2005年就实现了销售11万多辆的好业绩。 相对于自主开发,模仿的风险小,被模仿的产品一般是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同时,模仿的开发周期短,模仿别人产品的设计最快可以在3个月内基本完成,而自主开发设计,目前国外最快也得一年左右。风险小,见效快,利润相当可观,难怪有些企业对模仿乐此不疲。 行业敲响警钟 随着中国与WTO全面接轨,国际社会通行的“知识产权”游戏规则,也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向中国走来。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大规模爆发时期。从近几年中国多起汽车知识产权案中可以看出,目前外国汽车企业已经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他们对付中国汽车企业、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据了解,对于汽车的外观侵权问题,目前国内比较难判定,因为模仿车与原型车的外观不可能完全相同,比如大灯、保险杠等部位很容易进行改动。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法院很难断定存在侵权,所以从过去类似官司的判定结果来看,多是被诉方胜诉。 不管目前官司的结果如何,都给国内汽车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模仿别人的产品难免不惹麻烦。谁都不希望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落在自己头上。 创新才是出路 早有业内人士指出,模仿之路难以长久。由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了解有限,往往只注重车的外观,而忽视了车的内在品质和质量。一些模仿的产品外观可以拼凑得像模像样,但其质量却很难保证。 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起初也是在模仿、借鉴欧美汽车的基础上发展的,但它们不是被动抄袭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吸收和创新,现在它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和欧美前辈们并驾齐驱。 可喜的是,一批在官司纠纷中受到惊吓的企业开始觉醒。在2007上海国际车展上,国内主流自主汽车品牌奇瑞、吉利所展示的车型已很难看出模仿痕迹,在造车水平上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只有告别“拿来主义”,在提高原创技术上多下功夫,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雍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