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事件,岂能一罚了之? 任捷 |
前不久,上海莘庄一位车主因为捎带同一小区的住户,被控非法营运并被重罚。无独有偶,6月20日的央视也报道了一则新闻,一辆面包车因所搭乘客每人交纳6元乘车费被处以万元重罚。一时间,“拼车事件”引发众多争议。 拼车现象由来已久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由于高峰期公交车拥挤不堪,打车价格昂贵且经常打不到车,很多白领开始选择拼车这种经济实惠又舒服的方式,“挤公交太累,自己买车太贵,打的太不实惠,不如几个人一起‘拼’车最够味”这句顺口溜也随之传开。 如今,“拼车族”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网络上也出现了众多“拼车”平台,如在国内知名的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网上,其重点城市拼车栏目的日平均发帖量就有近万条。 合法管制还是合理疏导 认为拼车不合法的客运管理部门认为,拼车破坏了城市出租车行业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必须严厉打击。并指出,拼车隐藏着许多法律风险,如拼车过程出现了车祸时如何处理,双方责任如何分担,或者在拼车过程中出现其他人身伤害又该如何处理,这在目前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而众多网友纷纷表示:拼车通常都是同一社区或者临近社区的人,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了解;而即便是好朋友,双方商讨后合理分摊费用也是最为合理不过的事情。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只为自己管理方便就全面封杀。诸多论坛上也相继发出了呼吁“合理疏导,避免滥行管制”的声音。 反对一刀切的有关专家也提出,现行的客运管理规定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制定的,明显不适应当前私家车急剧增多、空载率居高不下以及能源环境短缺恶化的当今形势需要。如果因为拼车的车主收取油耗、人力成本和车辆损耗,就简单定性为非法营运,不仅法律依据不足,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拼车考验政府智慧 综观全球,在汽车工业更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对于拼车都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英国与美国修建专供多人共乘车辆行驶的专用快速车道,只有乘坐两人以上的车辆才能进入;韩国更为宽松,就连出租车也可由多位乘客“拼车”,名曰“合乘制”;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交通高峰期私家车空车上路会被罚款。针对拼车可能产生的弊端,德国更是制定了极为完善的保险法规,车主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承担,乘客的损失先划分责任范围,是谁的责任由谁赔偿,无法弥补的,由乘客自身的社会保险承担。 而国内的合乘目前仅针对出租车,郑州对出租车拼客方面有明确规定:只要第一个乘客允许,司机可以再拉载客人,只不过每个客人需承担60%的车费。 拼车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执法的角度考虑,想把专门搭客的运营车辆和拼车的私家车完全分清,是比较困难的,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对非法营运和拼车行为区别对待,细化规定,不能统统一罚了之。怎样解决拼车问题,考验的将是管理部门的智慧。 任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