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 专版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地产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专题
 第B18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浦区教育局禁令引发争议——
在职教师真的无权兼职家教吗?

王蔚


  昨天,本报头版头条报道青浦区教育局出台“在职教师不得违规参与社会力量办学”的禁令后,引起读者诸多议论:该项措施是否真能做到令行禁止?在职教师真的就没有权利从事兼职教学活动吗?

  三股力量促成市场

  退休教师沈彭麟昨晚致电本报,一吐他对时下一些教育怪象的感慨。曾在一所市重点中学从教的沈老师说,眼下暑期补习班泛滥,教师业余兼课频仍,乃三股力量综合促成。一是确实有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初高中毕业班、会考年级,以及各类等级考试阶段,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会内心矛盾,“你补他补我不补,上了考场肯定要吃亏”,由此为家教市场推波助澜。二是通过在业余学校、补习班及家教市场的兼职,部分教师很快迈入了“致富”行列,收入杠杆的效应,使得不少业余补习班能够“名师云集”。三是校长们对教师的业余兼职,甚至在课后为本班学生“开圆桌”,也大多持默许态度,因为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就“一好百好”。

  没有明确法律禁止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政策法规研究的谢锡美老师说,虽然国家的教育法和教师法等上位法,都没有对在职教师的业余兼职或家教等行为作出明确法律禁止,只要兼职行为不影响到本职的教学工作,就很难用行政手段对教师八小时以外的行为作出限制,但从还给青少年自由发展的空间,从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来看,还是不应该提倡中小学教师从事兼职和家教。尤其暑假期间,教师、学生处于休整期,更不应该加入到补课行列中。

  不妨以合同作限制

  曾留学日本多年的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毛放,在读了青浦区教育局的有关禁令后表示,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参与各种兼职或家教活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毛放以在日本的见闻举例说,日本公办学校的教师属国家公职人员,私立补习学校属于市场化运作,有着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公职教师是不能够进入私立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的,而且公职教师也羞于参与家教等。

  从目前中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如果一下子很难做到在职教师从教活动“公”“私”两分明,那不妨先在学校的聘用合同上,对教师的业余兼职或家教行为做一些限制性规定,这也能体现学校与教师的双向平等选择。

  本报记者 王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