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 医院门口挤满探望“哥哥”的村民 ——追记一位村支书生命的最后时刻 潘高峰 |
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就在群众的心里有多重。—— 题记 这是一个让全村91位党员叹息的时刻,一个让2005位村民落泪的瞬间。 6月25日上午8时30分,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杨元村村支书俞福荣正为党员们主持党课。当他发言完毕,将话筒递给别人,缓缓落座时,身体突然不受控制地往前一倾,扑倒在桌子上。无力滑落的手,打翻了面前的茶杯。这一伏,他再也没有起来。因为操劳过度,脑血管爆裂,59岁的他在第二天的黄昏离开了人间。 片断 1 剪开裤兜 掉出一粒降压药 有一个镜头,村妇女主任袁粉红每次说起都抹眼泪:当俞福荣被送往华山医院抢救无效,再次送回青浦中山分院重症监护室时,医生拿剪刀剪开老俞的衣裤,为他换上无菌服。“啪嗒”,一粒药片从口袋里掉了出来。 那是一粒降压药!身兼村卫生室主任的袁粉红知道,患有高血压的老俞怕自己忘了服药,每天都放一粒在身上。但那天早上,党课之前,因为连续接待了好几位村民的上访,老俞忙得不可开交,把兜里的降压片忘了。 倾听民意,为民解忧,可能是俞福荣这几年来忙得最多的事。2001年,随着青浦工业园区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地处工业园区重要腹地的杨元村被推向动迁的前列。补偿问题、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接踵而至。 俞福荣就是在这个时刻受组织委派,担任了杨元村党支部书记。从此,老俞每天雷打不动,一大早6时30分上班,因为他要让起得早的老百姓能找到他。每个星期四,是街道干部的信访接待日,老俞一个村干部,也去凑热闹。他站在门口,看到自己村的村民,就上去问,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来找我吧,我一定帮你们! 说起老俞,67岁的陆仕明忍不住眼闪泪光。陆仕明是老党员,很明事理,但他也“找”过老俞两回。一个老实人也要上访,只因为的确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事情要从1997年说起,当时,杨元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上海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陆仕明和其他80多个村民的土地被征用,除了一次性补贴1.5万-3万元外,今后开发获得的收益还能帮这些无任何保障的老人参保。 没想到,房子建了一半,公司破产了,经理也不知去向,陆仕明他们成了无田无地又无工作无保障的老人。2004年,上海开始推行镇保,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再次成为村民们关注的焦点。俞福荣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他告诉陆仕明:“我一定帮你们!” 老俞辗转得知,当年破产的公司后来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现任总经理许总正是当年的副总经理。从那时起,整整一年,老俞查阅档案、搜集证据,然后上足了发条般在中心城区和青浦之间奔忙——讨债。一开始,许总当然不认账——原来的公司已破产,我们是一家新的公司,我也没有钱,找我根本没用! 老俞不气馁,一次不行就去第二次,白天不在,那就晚上去,不在公司就找上家门……好几次“夜访”许总,回到青浦已是凌晨时分。前前后后“拜访”了许总30多趟,许总终于被打动了:一个村干部,为了自己的村民能做到这个份上,服了!他答应,将当初盖了一半的房子拆掉,把土地再次转让,把钱还给村民。 2005年,房地产公司归还的钱到位,村里又把当年的创收贴上,为78位村民办理了镇保。 片断 2 医院门口 站满探望的百姓 2007年6月25日下午1时,当救护车把抢救无效的老俞从市区送回青浦中山分院时,司机惊呆了:门口密密麻麻地站满了悲伤的杨元村百姓,他们都是来看俞书记的!那一天,探望老俞的村民有数百人。直到第二天凌晨4时许,还陆续有人赶来。 俞福荣上任前,杨元村的经济相当薄弱。每年不但收入微薄,还有负债。 “老百姓跟着我们,相信我们,是希望我们带着他们过好日子啊。”从上任那天起,俞福荣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杨元村的老百姓温饱富足。 老俞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后,成立“招商办公室”。他制订了计划目标,建立了奖励考核制度,提出“亲商、为商”的理念,为投资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还配备电、水、消防等方面的专职人员,随叫随到……真诚最能打动人,招商第一年,村里就实现了50万元的税收,负债的帽子摘掉了。 2005年11月,做了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手术,刚刚出院不久的俞福荣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原来投资在他们村的一家公司可能要撤资离开。这家公司刚刚落户不久,就给村里带来了20多万元的税收,这一走,损失太大了。老俞决定去该公司总部所在地杨浦区跑一趟。当时支委们劝他,你刚动完手术不久,身体还虚弱,就不要去了。老俞不答应:要打动别人,必须诚心。原来体重60多公斤的老俞,当时瘦得只有40多公斤,看着他,大家忍不住鼻子发酸。 一跑就是两次,终于见到这家公司的老板。最终,老俞的诚心打动了老板,不但不走,还准备再投资一家分公司在杨元村。 片断 3 招聘启事 是他最后的牵挂 老俞办公桌的案头,放着一叠传真纸,看日期,就是老俞去世前不久传过来的。那是一份招聘启事。满满5张纸上,写满了20多家企业的招聘工作岗位、要求、待遇等。招聘启事边上,一份《杨元村06年下半年07年上半年退休困难户补贴明细》刚刚批好…… 2007年6月26日下午,48岁的杨元村村民孙建珍带着孙子在屋外散步,碰到了一位邻居,邻居悲伤地告诉她:“哥哥没有了,就是今天下午走的。” 晴天霹雳!听到消息的一刹那间,孙建珍眼泪顿时就止不住了,关于“哥哥”俞福荣的一幕幕镜头浮上心头。 孙建珍叫老俞“哥哥”,其实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村里很多人都这么叫他,叫“哥哥”“叔叔”的都有,因为他们觉得老俞就是亲人。 孙建珍和爱人都是残疾人,一个肢体残疾,一个智力残疾,这样的夫妻,要找工作真是难上加难。如果不是老俞一次次推荐,一次次求人,夫妻俩可能到现在仍然失业在家。老俞是个内向、和蔼的人,平时从不动怒,但孙建珍清楚地记得,“哥哥”为了给他们夫妻推荐工作,甚至不惜和工业园区的领导吵架,他说:“我知道园区需要有学历、有能力的人才,但是看门、扫地的人还是要的!我希望能把这个机会留给他们。” 6年来,俞福荣总共为450多名群众推荐过工作,目前全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已上岗就业。 本报记者 潘高峰 评论 0707051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