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 专版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地产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专题
 第B18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其实媒体的助学呼吁一点也不影响助贷政策的宣传,看到媒体有关报道后,教育部门完全可以立即表示政府会把这事儿包下来,无须社会捐助,这是对助学贷款政策最好的宣传
“排斥媒体捐助”中的教育虚荣

曹林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校助学政策的有关情况,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发布会上表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特别不提倡媒体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相信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都不以为怪。关键是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

  说实话,我特别不理解教育部门为何一直视“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捐助”为眼中钉肉中刺,去年咬牙切齿地斥媒体为“无知”,今年口气似乎稍委婉了点儿,说是“不提倡”——但从“吊着牌子”这个漫画化贫困生求助形象的描述看,其对媒体的贫困生求助报道可谓深恶痛绝。

  媒体报道怎么了?“吊着牌子求助”的形象虽然不好看,但它反映的是学费过高下许多穷人读不起书的现实。王旭明先生能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上不起学“不以为怪”,可媒体不能,媒体有责任以自身的影响力为贫困生的救助凝聚更多的爱心。

  如果政府的助学政策能完全覆盖每一个贫困生,教育部能真正兑现“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那么这种排斥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的父爱主义专断可以理解,可教育部及其助学政策根本缺乏这种包揽一切的承诺和能力。说到底,这种排斥中包括着一种大大的教育虚荣。如果助学贷款是以“让贫困生上得起学”为追求,自然不会也不应排斥媒体报道,倘若根本不是以“让贫困生上得起学”的宗旨来看待国家助学贷款,而是把这种政策当作自身的政绩,当作部门的一种形象,政策形象高于贫困生利益,那么,就会总觉得贫困生“吊着牌子求助”暴露了学费高的问题,损害了教育部的政绩,让教育管理者很没面子,破坏了助学贷款政策的形象。请问那些官员,到底是教育部的面子重要,还是贫困生上得起学更重要?     羊城晚报 (曹林)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