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透视》中成长 李培红 |
回想1984年时,我作为一个非新闻专业毕业的人刚踏入这行,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资深记者董阳圃老师对我说:“培红,如果有一天你站在新闻现场,能够一气呵成地说清楚这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令观众刮目相看。” 那时候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意识很差,我就觉得董老师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我走在街上时就会默默操练,练着练着,到了新闻现场自然而然就能说出来了,并能用贴切的词语、恰当的语气语调来向观众清楚地传递现场的信息。 1987年,我参与了《新闻透视》栏目的筹备并担任主持人。作为一档尚在筹划中的新节目,我面对的是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新闻透视》被定位为电视新闻杂志,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电视评论类节目。而我们当时并没有把节目中的几个小栏目分派到个人身上,对各个栏目各种题材大家都可以涉足,只要你有好的选题。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观察社会的能力,丰富了我们各方面的知识,我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新闻透视》之所以造就了那么多有影响的记者和主持人,是与这个舞台给大家创造的空间分不开的。 在《新闻透视》,我和孙泽敏老师的搭档是最多的,孙老师“主持人一定要在现场”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现场点评不但更有可看性,而且对观众来说也更具真实性,在当时这也是一种比较新的样式。渐渐地从不敢说到能开口说,再到能够恰到好处地夹叙夹议,这个过程对自己来讲是个磨练的过程。这种实战型的锻炼,渐渐地使自己形成了自然、亲和、敏捷的主持风格,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回忆起去采访南浦大桥通车典礼的时候,我在现场拿着话筒寻找采访对象,突然一位盲人闯入了我的视线,他正在用手抚摸斜拉索的粗细,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的身份是什么,但直觉告诉我,有戏。我马上拉住摄像说赶快去采访他,原来这位盲人就是当地的拆迁户,现在大桥通车了,工程指挥部特意把他请来。一问一答中,这位盲人激动地说:“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通过手的抚摸,感受到了这座大桥的雄伟,感受到了上海的巨变。”这段采访成了当时这条新闻的一个亮点。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新闻发现和即兴发挥,是在《新闻透视》的长期采访中陶冶出来的。 很庆幸能够在这样的团队里面,快速地成长,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采编播的记者型主持人。记得第一次独立做的专题片就是在《新闻透视》播出的,那是一则关于虹桥路开发区26号土地招标的报道,自己尝试构思、执笔、采访、编片、配音,这样一种艰辛而又全天候的职业生涯,留给自己的是终生受益的成长轨迹。 明日请看《我做国际新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