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 专版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地产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专题
 第B18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作弊案引发的思考

余仁杰


  今年高考,先后传出了河南郸城、云南宣威、安徽砀山三大作弊案丑闻。这三大作弊案居然有组织、有计划、“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有的中学甚至教育管理和考试机构都涉嫌参与。说它“市场化”,是参与冒名替考、篡改考生资料等,都可从中牟利,且“明码标价”。实在触目惊心!

  有人可能认为,出现作弊案的根子就在于高考本身。这种看法我不能苟同。恢复高考三十年来,不问出身、不讲关系,通过考试公平公正地为国家择优选拔人才,其主流是不容否定的。如果废弃高考,采用形形色色的推荐制上大学,那将会出现何种局面?能确保公平公正吗?我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高考作弊案的揭露和查处,正说明社会对高考的纯洁性和公正性的认同。

  那么这三大高考作弊案究竟反映了什么?首先,它集中反映了素质教育中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诚实为人,知荣明耻,考试不作弊,是学生道德的底线,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如今居然有学校教师、教育管理和考试机构也违背社会良知参与作弊案,还谈何素质教育!

  第二,高考虽不能废除,但高考本身也确有深化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问题。在确保社会公平公正和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发挥考生特长和创造力,避免以考分为唯一录取标准等方面,确有值得研究和改进之处。

  第三,上述三大作弊案都发生在这三省的边境地区,这三地的教育资源相对都比较差,但录取分数线却是全省统一的,这样,被录取的学生就明显少了。对这一“不公平”如何解决为好,也值得研究。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