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香港回归10周年 长 江 |
|
14.收获了更多精神上的东西 2006年1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中国GDP历史数据修订结果的公告,按照被修订后的GDP数据重新计算:1979至2004年,中国GDP连续25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9.6%。为了配合发布这条消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周刊”栏目特别约我在香港为他们采访世界一流咨询机构——高盛公司在中国地区的首席经济师梁红女士。梁女士同意接受我的采访,大家坐下来交谈,一上来她就反问:“不知道你还记得不记得,1957年,中国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叫做‘超英赶美’?”我说:“记得,怎么能忘记?好多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有人的名字干脆就叫‘超英’!”她说对,就是“超英”。现在,2005年,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在世界已经坐到了“第四大经济体”的席位,而再过5年,中国的经济还有可能超过日本,日本在世界上目前可是排名第二…… 从跑马地小什杂店买菊花回来的那天路上,我一路欢歌,当时想的其实更多的是经济预测专家曾经告诉我的中国“超英”的好消息,下一步就是“赶美”的时间表(最晚2041年)——祖国大陆在香港正北已然成为一棵大树,让香港背靠,将来还可以让他们充分乘凉,这是何等令人快慰、骄傲之事!多花了三元钱,我倒乐得像捡了个大便宜,一到家就泡上了一壶“菊普茶”,一人边饮、边笑、边思量。 其实买卖人,“无利不起早”,甚至“看人下菜碟儿”,说到底并不是香港商家独有的毛病,天下商人谁能摆脱这种“小气鬼”的胸襟?但是商家看人是不是也有“看人”的眼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当然包含着人类的传统美德,但是“看人”的学问还有智慧、前瞻与理性。假使今天,一位顾客走进了金店,他买不起钻戒,明天呢?明天是一个多大的变量?也许明天“穷顾客”依然还在受穷,也许人家已经发达——再进金店,点名要的就是一颗“钻戒”,而且论个头儿,还是最大的,这一点,谁又能提前说得好呢…… 香港回归10年,特别是2003年7月开始实施“自由行”,内地人到香港的数量大了,带旺了香港的人气,帮助了香港的经济,这自不待言。但是内地人通过“自由行”自己得到了什么?满足了“来看看”的欲望这是其一,背回去了大包小囊是其二,那么其三呢?收获了更多精神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开眼、认识,受启发、受教育,甚至包括方方面面的“受刺激”。 让我先说内地人在香港感到最风光的一面: 2006年年初,我的四位朋友通过“自由行”来到香港,她们当中只有一人是首次来港,其余的三位都是多次。这些女人到了香港,一是吃喝,二是购物,走到哪里出手都特别“大方”,把香港人看得目瞪口呆。比如有一次在一家眼镜店,因为过去我曾经在那里挑上过一副眼镜,大家看了都觉得挺好看,于是就决定让我引路带她们去看看。到了眼镜店,好家伙,有人买了一副,有人买了几副,最多的一个“眼镜欲望”不经意被突然点燃,最后竟在香港买下了7副。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内地人变得这么有钱?”她们走后,眼镜店的小老板问我(替她们去取眼镜)。我说:“啊,我们内地人比你们香港人有钱吗?”小老板没听出我的“弦外之音”,还接着说:“当然啦,你想想看,我们香港人什么时候买东西会是这个样子?大家一般选中了哪些物品,特别是一些昂贵的名牌货,总要反反复复地看上好几回,然后等到商店打折了,他们才会往外掏钱。” 小老板描述的情况基本上是实情,香港人虽然比内地人富裕,但他们毕竟也是从过去的贫困当中走来,因此懂得货比三家、避贵买贱,而且养成了习惯;内地人的富裕虽说只是近几年的事,但是在香港消费却能吓坏了当地人。这种“大款”的姿态不只是在证明他们现在的腰包的确是真的鼓了,而且个中还有一种心理的满足。尽管他们在家,完全不会这么“潇洒”,也根本没必要如此“摆谱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