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烟斗(上) 夏伟 |
|
文 / 夏伟 公元432年美洲印地安人的建筑物里,有这样一幅浮雕:人们把烟草扔进火中,然后用一根长管子吸食冒出来的烟。这是最早的吸烟者的记载,吸食的原理与现在的烟斗一样,吸食方法略有不同,浮雕中的情节是先点火再置烟,烟斗则是先置烟,再点火。 烟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除了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内涵。 烟斗是清代由外国商人引入我国的,经过100多年后,这一昔日单纯的烟具却演变成今日奢华的、极具欣赏价值的实用工艺品。 烟斗质地考究,造型奇特,制作精细;有长短之分、大小之异、粗细之别。 烟斗制作取材广泛,玉、瓷、石、木、黍均可取用,通常以木为主,石、黍次之。金、银、铜、骨等材质也可制作烟斗,但一般仅供把玩,因为金、银、铜传热较快,容易烫手;兽骨受到烘烤后会产生异味,影响口感。 木质烟斗用料主要产自法国科西嘉岛,是一种长在海边叫石楠的植物的根瘤。在它缓慢的成长期间,随着海水的涨退,每天定时浸泡、风干,形成了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特殊质地:既有天然美妙的纹理(比如火焰纹、雀眼等),又有上佳的难燃特点,还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石质烟斗用料主要产自土耳其Eskisehir的叫作海泡石的天然粘土矿石。它除质轻、色白(乳白无杂色)、透气及易于雕琢之外,还具有石楠根所没有的特性:新的时候洁白无瑕,使用后经过烟火的熏陶,会逐渐泛成金黄至古铜色,显得古朴自然,极具古董感;它能通过微孔渗透交换空气和吸附烟碱,使烟味更柔和。如果说烟斗需要像妻子一样爱护,海泡石烟斗则要像娇妻一样呵护,因为它易碎。海泡石与石楠根一样,是上天赐与烟斗客的良材。 玉米黍烟斗是美国海员在18世纪发明的。他们把吃剩的玉米芯风干后一截为二,分别挖空、戳孔,再各插入一支空心麦管,就成为两只朴实无华而又经济实用的烟斗。由于玉米黍经燃烧的烟斗丝烘烤,会产生玉米的香味,加上玉米黍易吸收烟油,因此口感上佳,得到大多数烟斗客的青睐,包括达官显贵。不过玉米黍烟斗虽价格低廉,但它是消耗品,如果是挑剔的烟斗客,需要经常保持较明显的玉米口感,费用会明显超过烟斗。当然极品烟斗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