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捕、滥杀导致庄稼失去保护,崇明农民来信呼吁: 拒吃“熏拉丝” 让蛙声重返田间 顾鹏程 梁 清 |
|
编辑同志: 以前每逢下雨天,走在乡间小路上,经常会看到很多青蛙和蟾蜍。有了它们,田里很少出现虫害,庄稼长势不错。近几年来,青蛙、蟾蜍遭到疯狂捕杀。每到晚上,总有人拿着电瓶灯来捕捉。早上四五点钟,一些小贩就等在镇西边的合作路与陈海路交汇的丁字路口收购,然后乘船运到市区倒卖。现在,农田里已经很难找到青蛙和蟾蜍,庄稼经常遭受虫害,农民苦不堪言。希望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救救青蛙、蟾蜍,救救庄稼! 崇明县庙镇农民 【调查附记】 不闻蛙声农民发愁 记者与反映情况的农民朋友取得联系。一位老伯连连叹气,说现在已经不容易找到青蛙和蟾蜍了,更听不到蛙声一片。农民只能靠喷洒农药灭杀害虫。农药是有毒的,对庄稼生长有一定影响,残留的农药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危害。更糟糕的是,由于农药用得多,田里的土和水被污染,青蛙、蟾蜍更难生存。这样恶性循环,生态环境越来越糟。 “熏拉丝”已成产业链 青蛙和蟾蜍为何会惨遭灭顶之灾呢?记者了解到,这和近几年一些饭店、熟食店推出的土特菜“熏拉丝”不无关系。这是一道用青蛙和蟾蜍烟熏制成的冷菜。取名“拉丝”,据说是因为剥皮时,青蛙、蟾蜍会痛苦地发出“拉丝”声。一些饭店与熟食店看到有利可图纷纷加工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链。仅在枫泾、练塘等地,制作“熏拉丝”的家庭作坊就有100多家。经过数年捕杀,上海地区已难觅青蛙、蟾蜍的踪迹。于是,有人就到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地贩运,每天达1000公斤。 枫泾镇立交桥下一度成了交易市场。金山区林业站曾会同有关部门突击行动,对不法运输、加工、销售的商户及专业户作全面检查。仅两天,查获青蛙、蟾蜍3000余公斤,“熏拉丝”熟制品240公斤。青浦区野生动物保护站与食药监局日前也对朱家角北大街30多家熟食店和饭店进行整治,没收“熏拉丝”30公斤。 无法形成管理网络 上海市农林局、工商局曾发出《关于严格控制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的通知。拥有执法权的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却有苦难言。管理站沈同志告诉记者,市民来电举报不少,但由于贩卖青蛙的小贩流动性较强,当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早就溜掉了。而且,人手实在不够,负责全市执法工作的只有3个人,许多区还未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网络,因此管理难度很大。 【记者手记】 青蛙和蟾蜍是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记者得悉,崇明县农业部门已经开展了打击捕杀和贩卖青蛙、蟾蜍的行动。加大整治力度、保护农民利益确是当务之急,但同时,提高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果从餐桌上做起,人人拒吃“熏拉丝”,或许小贩就不得不“金盆洗手”。 本报记者 顾鹏程 通 讯 员 梁 清 病从口入 医学研究证明,青蛙、蟾蜍肉不但没有特殊营养,吃了反而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甚至染上寄生虫病。 青蛙、蟾蜍在泥土里冬眠,历时半年。苏醒后,其体内有多种病菌、毒素,虽经烹制也不能完全消除。它们体内还有一种名叫双槽蚴虫的寄生虫,人吃进后会寄生在皮下或肾脏周围,产生一种使这些组织局部浮肿或脓肿的液体;如侵入眼部,可引起角膜溃疡、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另据报道,野生动物体内大多含有一定毒素。尤其是蟾蜍背部皮肤上有许多疣状突起毒腺,可分泌蟾蜍素,食后数分钟即可发病。即使将皮全部剥掉,毒素还存在于它的肌肉、肝脏和卵巢,很难去除。本市曾有一位女士因吃了“熏拉丝”,神经性中毒,眼睛几近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