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国际新闻评论 周 峻 |
1994年,我研究生毕业。1994年,《新闻透视》改版,由每周播出两次改为每天播出。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新闻透视》栏目组。 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气势大,立意高,题材涉猎广泛,影响巨大。节目形式、内容相近的《新闻透视》有些选题同当天播出的《焦点访谈》一模一样。怎样做出自己的影响,体现《新闻透视》的独特性,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难题。这年夏天,中东和平进程初现曙光,黎巴嫩、巴勒斯坦先后与对立的以色列坐下进行和平谈判。这个举世瞩目的事件,当然也是《新闻透视》的选题。《焦点访谈》肯定会做,我是当时节目组里专门做国际新闻题材的,这个任务也就自然落到了我头上。 《新闻透视》怎样做出自己的特色?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意识到,如果只是满足于对新闻本身的报道,而不注重通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历史的了解,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并体现《新闻透视》自己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同样的题材,很有可能做成同《焦点访谈》完全一样的报道。于是,我决定深入剖析黎以、巴以和谈这一新闻事件的背景,通过不同的视角报道新闻,体现与《焦点访谈》不同的特点。 经过采访以色列问题专家,进行深入了解,我发现,其实黎以、巴以桌面上的握手并不能掩盖民族间深层次的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无法调和。比如以色列的领土,中间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十公里左右,一旦受到攻击,就会被拦腰截断;比如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大部分的疆域,以色列不自己控制戈兰高地就会芒刺在背、寝食难安。而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已经长达一百五十年,连年的战火使得双方即使普通百姓都积怨很深。当时主导中东和平进程的美国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不实质性地解决双方存在的矛盾、消除双方的敌意,桌面上的握手就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因此,握手之后中东和平之路仍很漫长。 为了更好地做好报道,我又到上海音像资料馆找来了有关中东地区地形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加深了自己对这一地区情况的了解。在跟当时的栏目组长姜迅商量后,果断确定以“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战火是否会熄灭?”作为当天《新闻透视》节目的切入口。节目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是通过地理位置的分析、翔实的数据提供以及专家精辟的评论,深刻揭示了中东和平的脚步虽然已经迈开,但战火不会轻易熄灭,和平之路仍然艰难崎岖。当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比较详尽地报道了当天双方握手谈判的情况,《新闻透视》报道的内容与之毫不冲突,互相补充,最大限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当天,世界舆论都是只颂扬黎以、巴以双方握手,将双方存在的固有矛盾完全丢在一边,似乎中东就此出现和平,唯有《新闻透视》的报道在兴奋之余保持了一份冷静。十几年过去了,目前的中东局势实际上验证了我们在节目中提出的观点:中东和平之路艰难曲折。 明日请看一篇《善待品牌 善待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