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7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A3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e生活·数码
第B07版: 连 载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
香港回归10周年

长 江


  15.香港的“捐献文化”

  举完了内地人在香港购物开心的例子,我就要说说“受教育”特别是“受刺激”了。这种“刺激”依我看只有利用“自由行”才能“享受”,如果换了“公务”,出差的人走到哪里,个个有身份、有地位,还不处处都得让自己尽可能地显出“正人君子”?

  2005年9月中旬,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幕,紧跟着就是内地国庆7天长假的“旅游黄金周”,因此很多内地游客都选择了“十一”扶老携幼来到香港“先玩儿为快”。10月的香港,天气还很热,大家在“迪斯尼”玩转了一会儿就满身冒汗。

  同样是热,香港人受得了,内地人却受不了,这本是常情,可是你内地人别在香港的文明世界里肆意而为呀——有人热到无奈,找到一条长椅,坐下来就把鞋子脱掉,赶快放两只大脚丫子出来透气风凉。这样的举动在内地也许并不一定会觉得有多么缺少教养,公共场合,又不是密不透风的小屋子!可是香港人就看不下去——于是“十一”长假还没完,当地的很多报纸就开始连续多日有文章指责内地人“没有公德”“没有教养”“当众脱鞋”“随地吐痰”,甚至“一个人霸住了一条长椅竟然躺下来休息”,“有人一时找不到厕所干脆就让小孩子随地大小便”,哎呀,香港人对这些简直接受不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埋汰”,我看报、上网,心里颇不是滋味儿,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人家香港人数落的难道不是事实?

  如果没有“自由行”,如果没有一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到另一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当中去彼此相见,彼此碰撞,人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凡事一经“比较”,印象就更加深刻。

  有几次我回家不知道该对谁发火,一个劲地对老公说:“哼,香港人他们真是得理不让人,好像他们自己就不是刚刚从落后与愚昧中走出来。哦,别的不说,光看到内地人到你们香港来到处散德行,他们怎么就不看看这么多的内地人到香港来消费,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多少的好处?”

  老公倒是非常理智:“嘿嘿,桥归桥,路归路,你可别把两件事情弄到一起,这样要是嚷嚷到了外面,显得咱多‘护犊子’,多小家子气!”

  我明白老公提醒我的话有理,文明与贡献本来就是两个层面上的不同事情。对于内地游客的种种“低素质”,即使香港人不骂,我自己在朋友圈子里也会经常抱怨:“净出来给大家丢人现眼!”

  香港回归已经10年,两地人员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个过程人们注定要互相影响、互有摩擦,但利大于弊是本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不仅我有,香港人一定也有,只是时候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一样罢了。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每年不需要向中央政府交税,这件事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对香港天大的“利好”。但是这个话题,我来香港以后很少听人提起,相反2004年我刚到香港驻站后的第一个周末,记得要和先生上街购买生活必需品,先生说:“记住,兜里头装上点散纸,今天是香港的‘卖旗’日,否则,手头没零钱,到时候咱可就得往外掏大票儿。”

  “卖旗”?当时我并不知香港的“卖旗”为何意,也不知道原来香港的慈善机构在向政府申请获得批准后,每年都可以上街进行一次募捐筹款,这种活动一般只在每周六的上午进行,叫做“卖旗”。因此一年52个星期,每次到了周六,满街都是来做义工的中学生,这些孩子身上都会挎着个大大的钱袋,手里则拿着好几张不干胶的小贴纸(原来是一面面的小旗子),见了行人就要求你“买旗”。此时,行人多半都会把一两块的零钱交给他们,他们就撕下一张上面印着某某慈善机构名称的不干胶,往你的衣领或胸前一贴,这样你今天对社会就已经表示过爱心了,别的慈善团体再见到,就会放你过去。

  香港的“捐献文化”我曾经由衷地钦佩,历史悠久,社会认同度高。他们捐钱捐物,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