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条马路“垃圾落地”连续报道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相关配套设施整治今天出台 共同跨过“随地弃脏”这道坎 郭剑烽 范小锋 |
本报讯(记者 郭剑烽 特约通讯员 范小锋)“每周组织巡查,每月评估上榜,由市民巡访团和志愿者重点收集正反典型事例给予公布……”本报前、昨两天对普陀区45条中小马路沿街经营单位垃圾落地情况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所涉及的问题,今天,相关措施随之出台。 作为全市第一个开展沿街经营单位“垃圾不落地”活动的区,从分管副区长到具体操作的作业公司,普陀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各司其职的原则,把强化管理严格执法的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 ■ 针对废物箱数量设置相应偏少、位置相对“隐蔽”等问题,由区市容管理局在45条中小马路完善添置一批,并逐一上门敦促沿街经营户配备垃圾盛器; ■ 垃圾抛丢现象比较严重的黄陵路、华阴路等路段,由环卫作业公司增加人手车辆和上门收集的频次; ■ 依据经营户屡教不改的行为陋习,由市容管理、城管执法、市容协管人员组成的巡查小组,每日上门巡查宣传劝导并做好记录备档,与经营单位签订“垃圾不落地承诺书”; ■ 如果“弃脏”单位不劝不导、不纠不改,区文明办、区市容局将每月做督查评估,排列名次公布,让社会各界一起来参与管理,并追究这些“老油条”部门的责任,直至年终取消各类先进的评比资格。 市文明办、市市容环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普陀区出现的情况也是全市实施“疏导结合、有序设摊”政策后需要面临的普遍问题,更是迈向“人性化、有序化”国际大城市“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据悉,本市将在普陀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有条件的中小马路开展此类活动,特别动员吸收外来经营户参与其中,并把这项活动以创建健康、生态、文明城区活动结合起来。主要以各区的街道(镇)为单位,整合城管、市容、卫生、工商、食监各所属部门力量“各管一方,携手并进”。到2010年世博会前夕,上海有决心基本纠正沿街道路经营单位“垃圾落地”的陋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