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6%基民表示持有基金时间少于一年 “长期投资”知易行难 许超声 |
2006年收益率超过100%的基金有78只,然而能够真正实现本金收益翻番的基民又有几许呢?昨天,在工银瑞信来沪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工银瑞信渠道营销部总监秦红不无惋惜地表示,该公司旗下核心价值股票基金在2006年的回报率达到142%,然而,持有者获取这个完整收益的只占少数,多数投资者在收益率达到20%时就选择了赎回,而与去年波澜壮阔的完整牛市行情失之交臂。 而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和基金份额的变化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一季度沪深300指数从期初的2073点上涨到季度末的2781点,其间基金赎回总额达到4692亿元,申购额为5006亿元,这样大量的基金申购和赎回等于是在进行大换仓,无论赎回离场或者转投新基金,都表明全部享受到上涨收益的投资者都只占少数。 不过,尽管有“真金白银”的市场教训和基金行业不遗余力的理念宣导,仍然有许多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选择波段操作。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3.46%的基金投资者表示持有基金时间将少于一年或者“根据市况随时调整”。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投资者不够成熟造成。然而原因仅限于此吗?在共同基金市场相对发达的美国,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间,共同基金平均收益超过500%,但是一般投资者的收益仅为186%,余下的那314%的收益则是由频繁的买卖而亏损掉的,可见在理念和市场都相当成熟的环境下,投资者仍难以主动做到理性的“长线投资”。 导致基民不能“长期投资”的原因是多重的。行业对于长期投资理念的宣传固然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所谓“知易行难”,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仍然会受到众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也正是基于此,工银瑞信近日从投资者投资习惯角度出发,推出了创新型新基金产品——工银瑞信红利股票型基金,其借鉴封闭式基金的管理模式,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帮助基金持有人实现 “被动式”的长期持有。 工银瑞信称,这种“被动式”的长期持有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或许一时 “苦口”,然而这剂“苦口良药”却能够令投资者在中长期牛市中获取更高额的收益,这也将与行业对于长期投资理念的宣导工作相辅相成,起到更好的投资者教育效果,从而构建投资者自身利益、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以及证券市场稳定的“多赢格局”。本报记者 许超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