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特稿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 · 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5版: 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炼虚幻 创意逼真

苗栗

  ■ 12生肖系列之一
  ■ 夜生活

  ◆ 苗栗

  李小镜是摄影师里的一个异类,观众从他那一张张动物化了的人脸,或说是人性化了的兽面上读出人与兽之间的共通之处,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微妙界限。  

  不少人首次认识李小镜,是从去年5月初,在北京798工厂的八大画廊举办的《众生相》摄影展开始的。在那个展览上,一个白色的房间,唐装、豹子精、牛仔裤、苏格兰裙和进化的人类、退化的野兽糅合成某种神奇的幻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墙壁上那幅《夜生活》,颇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意味——在夜总会的桌子之间,13个经过技术处理而拥有兽类面孔的人冷漠地逼视着你,这种既来源于真实摄影的逼真,亦来源于数码技术提炼的虚幻,让人性显得残酷而合理。这幅《夜生活》也曾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李小镜1945年出生于重庆,成长在台湾,后赴美攻读艺术硕士学位。他在纽约以美术指导起家,上世纪70年代末期转任摄影师。1985年起他开始把摄影运用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90年代兴起的计算机科技使他得以将绘画、摄影与创作等不同的经验整合为一种独特的媒材。

  上世纪80年代,李小镜还在纽约拍流浪汉。就在他那些关于流浪汉的作品还没有送给画廊评审的时候,“电脑就出来了”,他便“挑了电脑的世界,一头钻进去,到现在都没有出来”。随后,他1993年的《12生肖》系列、1994年的《审判》系列、1995年的《缘》系列以及1996年的《108众生相》系列的出现,让其享誉国际。

  作品里的主角们都具有完整的人类特征———它们有完整的五官:眉、眼、耳、鼻、口,甚至还有人类的表情。观众从那一张张动物化了的人脸,或说是人性化了的兽面上读出人与兽之间的共通之处,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微妙界限。

  李小镜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这个东西很精细,由摄影素材塑造而成,它第一感觉是一张摄影照片,题材又跟人类比较接近,它会跟我们有一些关系,这很可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一些关系。所以,给人带来的不管是欣赏还是排斥,都可能比他想象的还强烈。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