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特稿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 · 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6版: 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忽然发现自己很陌生
当学生们谈到和艺术亲密接触时
黄伟明 庄娅琼 董鸿景

  ● 静待人们去参观的地方
  “台阶” 鲁丹(上海) 油画   “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品
  ▲ “阳光灿烂的下午”   张籽蕾(浙江) 油画   “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品
  “对具象与抽象的解释”   鲍建新(上海) 油画   “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品
  “起点”   许畅(上海) 油画   “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品
  ▲ 当一些艺术品在接受人们检阅时

  记者 黄伟明 实习生 庄娅琼     摄影 董鸿景

  7月伊始,上海各大展馆内便涌入了成群的学生族,对喜爱艺术的他们来说,暑假是一段足够和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亲密接触的最佳时光。时尚、敏锐、特立独行的现代大学生是一群新新人类,常有人说80后这一代的青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但也有人说他们在酷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关爱社会的热心……在他们欣赏艺术的眼神里,关注更多的究竟是自我,还是其他?

  渴求真情 寻找共鸣

  “社会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太多主观的标签,说我们冷漠、自私,而我们的艺术作品则造作、矫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来自某美术专科学校的章琳莉同学面对记者显然对于这种观点颇为反感:“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虽然没有像上一辈那样吃过苦,但内心却是孤独和早熟的。我们拥有特殊的成长经历,很多的情绪、感悟、冲动得不到及时的共鸣。不论欣赏还是创作,那些流露着我们这一代人真实体验和感受的元素,会特别吸引我。”

  在与部分大学生接触中,记者感受到,小章同学的话代表了很大一部分80后学生的心声,他们显然对于真实再现情或物的艺术作品尤其钟情。“很多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没有办法亲身去做,忽然看到别人用一种别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内心的喜悦和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

  那些元素并不都是张扬触目的,有时候一幅干净的、普通的楼房画也能让80后倍感亲切,还原真实的生活环境,好像回到童年那般单纯。

  绝不信奉“自我主义”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热爱艺术,在我身边几乎没有不喜欢艺术的朋友,因为透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看到社会的更多面,也能把自己的很多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和几个外国朋友一起来美术馆参观的陈琦同学认为,80后是把艺术当作了接触社会、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她指指身边的外国朋友说:“他们都知道,在中国,我们这一代是独生子女,好像有这样一种普遍观点,觉得我们只关注自己,没有精神信仰等等。我会告诉他们,的确有一部分年轻人的艺术作品都是很自我的风格,但也有很多是关注社会的。”

  陈琦显然十分关注中国青年的艺术作品,她说自己常常给外国朋友“拔除误解”,并举出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中国的80后关注社会的姿态,“时尚、前卫的我们同样也会关注社会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等等。那些反映身边陈旧脉络、遥远印记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我们。”

  无独有偶,2007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奖作品中,有不少反映和展现旧厂房、老仓库的画作,作者并不单纯地再现影像,而是在不少细节的处理上画龙点睛地融入了自己的语汇,保留、更新、销毁……他们要说的很多很多。

  透过自己 观望他人

  自画像、背影、晃动的人形……这些展现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作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身体,以及不同的形体姿势,表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有人说上世纪60年代人是理想主义的一代,70年代人是信仰破灭的一代,而80年代人则是现实主义的一代。80后的现实态度,不是站在时代浪尖上指点江山,不是直面社会上的不良事件,更不是抢白似的倾诉和表现。他们的姿态是委婉的,低调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隐晦的。对于他们来说,表达的最好介质就是自己。他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神态和动作,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隐射他物。

  “我很喜欢看这一类作品,看到其中的主角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忽然发现一个陌生的自己,这是一种很震撼的体验,而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面对“拗造型”、“摆酷”之类的质疑,酷爱泡展馆的孙同学说:“这根本就不是人们说的自我迷恋,那种说法是偏见。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有许多共通的特性,每一个个体表现的元素都有可能是共性。这非常需要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让我们相互了解。”

  显然,80后的大学生们的艺术欣赏力比人们想象的要成熟得多,他们已然渐渐褪去了懵懂、迷惘和狂躁,取而代之的是令人诧异的冷静思辨。这是值得欣慰的,因为,在未来正是他们将接过那一根满载着希冀的艺术接力棒。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