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番茄为何淡而无味 专家揭秘:都是“催熟”惹的祸 习慧泽 |
夏日炎炎,番茄是许多市民喜食的果蔬,然近来菜摊边却常闻“马大嫂”怨言:这番茄出啥毛病了,皮色青一块红一块如同大花脸,捏上去的手感也是硬邦邦的,入口也淡而无味。卖菜的往往回应,“放几天就会转红变熟的。” 但往往放了很久仍是“花脸”为多,有的番茄即使表皮转红了但切开果肉里面仍是青红相间,甚至还夹杂着不少白色硬块,入锅烧煮后还是僵兮兮。一般成熟的番茄皮色红润且果肉柔软多汁多籽,“花脸”番茄让喜欢打汁生食者犯难了——榨汁机往往搅出的尽是粘稠稠番茄酱,没汁水。 番茄催熟催出花脸 “花脸”番茄问题出在啥地方?专家揭秘——都是“催熟”惹的祸。番茄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0~60天,入夏后市场需求量增大要货集中,若按照以往的成熟一批采摘一批上市一批无疑赶不上趟。沪上番茄的供货渠道以外省市为主,路途较远,成熟的番茄对保鲜要求很高,运输成本势必增大,于是供货商便有了“催熟”之招。 番茄催熟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浸种法”,果实尚青还在转色期便摘下来,用乙烯利等浸泡后取出沥干,过几天大部分果实可转为红色。此外还有喷株法、涂果法、喷果法等,用的都是促膨大或催红的植物激素,如此一来,番茄起码可以提前一周采摘。催熟办法在寒冬暖棚反季节栽培时使用为多,乙烯利的安全使用量规定为每公斤果蔬须小于2毫克。 长期食用损害健康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叶志彪教授揭示番茄“花脸”成因:若剂量比例不当,果皮与果肉发育速度不同,就可能出现颜色不均或者花脸现象,程度较轻时虽可食用,但营养降低,严重时则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国内外科研机构历经20多年跟踪检测证实,过量使用催熟剂的瓜果蔬菜往往会使皮质发硬、颜色失真、果肉板结、含糖量低、果汁少。 令人堪忧的是,倘若长期食用经超剂量乙烯利等催熟剂或膨大剂处理过的果蔬,会对人体的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严重的还可能致癌。食品卫生专家指出,烹饪过程能加速分解消除乙烯利等植物激素,故“花脸”番茄还是以烧煮进食为妥,尽量少用乃至不用其榨汁生食。 鉴别“问题番茄”也不难,过量使用催熟剂的番茄皮色不自然,欠均匀;手感硬且果实发沉;缺乏果蔬香味,口感淡且咀嚼时有硬块。 本报记者 习慧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