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来信来论
 第A08版:特奥专版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万象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1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0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1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3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4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5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培训资讯
 第B27版:求职·移民沙龙
 第B28版:求职·留学动态
 第B29版:求职·考证·留学
 第B30版:求职·留学沙龙
 第B31版:求职·留学指南
 第B3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招聘·自荐
 第B35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B36版:求职·教育培训
  
2007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脸”番茄为何淡而无味
专家揭秘:都是“催熟”惹的祸
习慧泽


  夏日炎炎,番茄是许多市民喜食的果蔬,然近来菜摊边却常闻“马大嫂”怨言:这番茄出啥毛病了,皮色青一块红一块如同大花脸,捏上去的手感也是硬邦邦的,入口也淡而无味。卖菜的往往回应,“放几天就会转红变熟的。”

  但往往放了很久仍是“花脸”为多,有的番茄即使表皮转红了但切开果肉里面仍是青红相间,甚至还夹杂着不少白色硬块,入锅烧煮后还是僵兮兮。一般成熟的番茄皮色红润且果肉柔软多汁多籽,“花脸”番茄让喜欢打汁生食者犯难了——榨汁机往往搅出的尽是粘稠稠番茄酱,没汁水。

  番茄催熟催出花脸

  “花脸”番茄问题出在啥地方?专家揭秘——都是“催熟”惹的祸。番茄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0~60天,入夏后市场需求量增大要货集中,若按照以往的成熟一批采摘一批上市一批无疑赶不上趟。沪上番茄的供货渠道以外省市为主,路途较远,成熟的番茄对保鲜要求很高,运输成本势必增大,于是供货商便有了“催熟”之招。

  番茄催熟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浸种法”,果实尚青还在转色期便摘下来,用乙烯利等浸泡后取出沥干,过几天大部分果实可转为红色。此外还有喷株法、涂果法、喷果法等,用的都是促膨大或催红的植物激素,如此一来,番茄起码可以提前一周采摘。催熟办法在寒冬暖棚反季节栽培时使用为多,乙烯利的安全使用量规定为每公斤果蔬须小于2毫克。

  长期食用损害健康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叶志彪教授揭示番茄“花脸”成因:若剂量比例不当,果皮与果肉发育速度不同,就可能出现颜色不均或者花脸现象,程度较轻时虽可食用,但营养降低,严重时则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国内外科研机构历经20多年跟踪检测证实,过量使用催熟剂的瓜果蔬菜往往会使皮质发硬、颜色失真、果肉板结、含糖量低、果汁少。

  令人堪忧的是,倘若长期食用经超剂量乙烯利等催熟剂或膨大剂处理过的果蔬,会对人体的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严重的还可能致癌。食品卫生专家指出,烹饪过程能加速分解消除乙烯利等植物激素,故“花脸”番茄还是以烧煮进食为妥,尽量少用乃至不用其榨汁生食。

  鉴别“问题番茄”也不难,过量使用催熟剂的番茄皮色不自然,欠均匀;手感硬且果实发沉;缺乏果蔬香味,口感淡且咀嚼时有硬块。

  本报记者 习慧泽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