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上岗,出示《孝顺鉴定》? 赵毅衡 |
报载: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铁苗建议,为“营造感恩气氛,子女就业上岗要出示父母写的《孝顺鉴定》”。 要鉴定孝顺才能得到公职,黄研究员建议的做法,倒不是历史上第一次。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弄过一次:汉武帝需要人才管理国家,那时还没有想到考公务员,听大儒董仲舒的意见,由“郡国举荐孝、廉各一人”。到唐宋,相对比较公平的科举,才替代这种举荐道德人士当官的做法。但是地方官上书褒奖孝子烈妇,历代一直延续。 中国的孝,被许多外国观察者认为是奇观。不是说外国人不讲孝,伊斯兰教、天主教都非常重视家庭亲情。他们觉得不太理解的是把“百善孝为先”当作政治,进而把“祖先崇拜”当作信仰(认为祖宗之灵能保佑自己)。我们自己身处其中,代代相承,觉得自然而然,理应如此。如果没有其他标准,找能行孝的人治国,也总算是找好人当官。但这样一来,孝就不是家庭伦理,成了政治伦理,通俗地说,叫做“事业助推器”。 记得去年上海有的街道,鉴于有一些子女不来看老人,决定把他们的名字挂上《不孝榜》。这就类似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告子女忤逆罪。我问计于一个熟悉市民社会的朋友,他说街道的责任,应当多放在鼓励上,出个《孝行榜》,表彰关心老人的子女,作用会好得多。我想表彰也要有分寸,不要弄出一套新《二十四孝》,那里各种自古以来的特等大孝子,作秀作怪无所不用其至。那种表扬,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但凡好事当成实用价值,就会出麻烦。这个举荐制度,成为汉代人求仕进的唯一之途,就难免弊端丛生。孝与不孝,地方上有势力的人说了算。而求官者为求举荐,作伪成了风气,史书上有记载的例子,就可以写成一本《丑陋的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