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来信来论
 第A08版:特奥专版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万象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1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0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1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3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4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5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培训资讯
 第B27版:求职·移民沙龙
 第B28版:求职·留学动态
 第B29版:求职·考证·留学
 第B30版:求职·留学沙龙
 第B31版:求职·留学指南
 第B3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招聘·自荐
 第B35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B36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01版: 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云迪:在顽童与诗之间寻找自己

越 声

  ●李云迪与柏林爱乐合作(乐世提供)
  ●李云迪曾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举行独奏会
  ●音乐会前进行紧张的准备
  ●音乐会结束后,有几百名乐迷找李云迪签名,他们甚至排起了长队

  德国当地时间5月24日至26日连续三天,李云迪与柏林爱乐合作,以现场录音的方式举行了三场音乐会,成为首位与柏林爱乐合作录音的中国钢琴家。早在2004年,李云迪已在柏林爱乐乐团音乐厅举行过自己的个人音乐会,再次登上这个舞台,心境、要求和对手都已不同往日。

  1.一秒钟要弹10个音之多

  当晚,柏林爱乐大厅的唱片店贴满李云迪海报,就连他以往的唱片都被摆上最显著的唱片架,大厅两千多座位座无虚席,还特别设置了加座票,显示出李云迪在德国的号召力。音乐会上,他与柏林爱乐合作的被乐评人称为“史上最难”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无疑是演出的重心之作。

  以浪漫抒情、淡雅清幽风格著称的李云迪被默认为“当代浪漫派钢琴大师”,自己也曾笑言“我的浪漫感动钢琴”。 可他不想为自己早下限定,力求步步稳扎稳打,逐个攻克一位位音乐家。毕竟,对于如此年轻的他而言,谈音乐风格还算是太过奢侈的一件事。所以这一次的曲目选择是转而进攻俄罗斯普罗科菲耶夫的民族风情和拉威尔的印象主义、现实风格的作品。两位20世纪音乐大师的作品更加艰涩难懂,需要超高的音乐素养以及理解力、领悟力,将之消化为雅俗共赏的指间旋律。

  据说长达35分钟的“普二”技巧太难,柏林爱乐四十年来始终没有找到合作的钢琴家,因为想要凭借一架钢琴与古典乐界明星云集的柏林爱乐分庭抗礼,的确绝非易事。整首乐曲强音为主,演奏者须一气呵成,有很多段落的音符密集程度惊人得匪夷所思,有一段钢琴独奏甚至需要左右手交替弹1500个16分音符,中间完全没有停止,精确估计一秒钟要弹10个音之多,而且每个音必须非常平均,拍子必须非常精准。李云迪这样评价自己的表现:“我在练习中已经感到非常过瘾,每次弹奏都觉得自己进入了疯狂状态,如同变身‘琴魔’!而弹毕之后,还要花许久时间才能从乐曲意境中抽离。”

  当晚演出,只见李云迪落手轻柔,却在不知不觉中扣紧听众心弦,继而音符强度与频率不断加强,随着主题的深入扩展,持续加快的速度令在场所有人呼吸几欲骤停,直至高潮部分的快速滑音,弹指间顷刻掀起无形飓风,将钢琴的表现力飙至极限。

  曲毕,一向“挑剔”的柏林爱乐观众,竟然激动得连续热烈鼓掌5分钟,“棒极了”的呼声此起彼伏,潮水般的热情,连李云迪自己都感到意外。指挥家小泽征尔与柏林爱乐的全体团员一起起立,为这场完美演出鼓掌。

  音乐会结束后,更有几百名乐迷找李云迪签名,甚至排起了长队。德国《柏林早报》评论说:“他从很早以前就已达到了钢琴演奏的最高境界!”管乐首席Albrecht Mayer不禁感叹:“李云迪是我们乐团合作过的最有才华的钢琴家。”

  2.艺术是永远学不完的课程

  在演出结束后,李云迪接受了我的越洋电话采访。听得出他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一向低调的他也忍不住表示这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录音,同时也是和乐团合作最好的一次。

  当问及“你在欧洲留学最大的体会与国内有什么不同”时,电话那头他回答道:“国内的学生一般很少与老师进行争辩性的讨论,所以交流往往是单向性的;而国外的教育是鼓励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这种互动性的交流对音乐的发展极有帮助,因为任何一首曲目,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演绎的方式,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即使我现在已经在德国汉诺威毕业了,我仍然不会放过与不同音乐家、甚至一些年长的大师互相交流,比如我这次演出及录音制作,由每天的排练到正式演出,以至录音,与小泽征尔都不间断地、仔细地研究乐谱中的每一个细节,他给了我很多意见,有时我亦会坚持表达我的想法。他是一位地位崇高的长辈,但仍然很开放并接受我的意见,所以这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成功的演出,更重要的是我也上了宝贵的一课!”

  我还问道:”你现在一年的演出大概有多少场?你希望能保持在多少场演出,正好属于劳逸结合?”他说:“现在平均一年的音乐会场次约70场吧,我以为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的一个合理安排。要知道音乐家毕竟是人,过度劳累一定会影响水平发挥的,这也许是你经常听到某某大师临时取消一场音乐会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想弹一场有失水准的音乐会而让观众失望。”

  谈到乐评,他说:“在欧美,每晚音乐厅演出的节目几乎都有不同媒体的评论员或记者到现场,并写出对演奏家的评论(不管是好是坏),他们的评论相对来说较重视音乐文化;而在国内,毕竟能提供评论的报刊不多,但我相信,当中国的音乐家逐渐在国际乐坛活跃起来,这种情况一定会慢慢得到改善。”继而他又说:“国内的媒体对我音乐会的评论并不多,较有印象的是《生活》杂志用了我《为国家精神造就者》做题目,这令我十分鼓舞。国外媒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时报》的首席评论员Anthony Tomassini,他对我今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给予正面的评价。要知道资深的Anthony Tomassini一般很少亲自出席音乐会,公关人员向我透露他对我的音乐很感兴趣,所以破例来出席了,因此我印象特别深。作为中国人在西方演绎他们的历史文化的东西,并获得肯定,这让我感到骄傲。”

  “除了音乐以外,你还有哪些最喜欢的事情?”他笑着回答:“对富有艺术气息或和音乐一样充满内涵和层次丰富的东西我都会喜欢。比如说绘画,或是红酒、汽车这种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考验的东西,有着独到的美的地方;还有摄影,影像就像音符一样,不同的细腻组合建构出不同的图像语言,这就是我喜欢的影像美学。还有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也会喜欢啊,精致的饮食文化或流行时尚方面的资讯,都会有兴趣。生命中有太多值得再三玩味的东西,艺术是门永远学不完的课程。”

  3.面对钢琴无酒自醉

  李云迪仿佛是为打破纪录而生的:18岁就一举摘得第十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桂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以及该奖设立70余年来最年轻的金牌得主。“少年成名”的光环之下,溢美之辞曾经向他铺天盖地,25岁的李云迪,已经是云端星辰,众人瞩目。

  李云迪的恩师但昭义教授曾告诉过我:“尽管曾有专家说云迪的手比较小不适合将来的发展,但我却坚信自己的判断。因为他小时候就是那种在没有任何音乐训练的情况下,也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摇晃出相应肢体动作的孩子,而这就是天资最明显的体现。”我“冒昧”问他,李云迪那一头酷似肖邦的长长鬈发是否是恩师有意而为?他莞尔回答:“这哪里是我让他留的呀,都是他自己决定的。17岁那年云迪参加国际比赛只得了个“三等奖”,有一位评委说,之所以没能得大奖因为他年龄太小,出于保护音乐人才的角度而有所保留。那时他没说什么,可我发现这以后他开始刻意留长发,尽量使自己看上去成熟些,”说到兴奋处,但老师话闸就一发不可收:“还记得云迪小时候几次参加比赛的搞笑故事呢,13岁那年到四川参加比赛,他一出场台下就笑成一片——原来他出场时走成了‘顺拐’,此后,他每次出场前都会在幕后比划一阵子,可还是有好几次走错了步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李云迪,音乐之路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苦旅,喧嚣浮华只是过路扬灰,他尽管在公众场合还那样青涩与沉默,唯独面对钢琴会流露心悸神色,无酒自醉。现在给他下定论,实在是太过于目光肤浅的事,因为他年轻到无法定型,但他在古典音乐界取得的成就却已经令世界感到一阵措手不及的震惊:是洗去尘埃的纯真诠释,是坚持沉着的清淡作风,他用一种年轻但并不浮夸的态度,来对待指下八十八颗黑白琴键。在那些不可思议的琴声背后,有着李云迪顽童与诗般清灵丰富的内心。

  据悉,那张收录了李云迪与柏林爱乐合作的现场录音专辑,预计将于今年10月与国内听众见面。

  ◆ 越   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