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利人家园 祝寿臣 |
美丽的岛国新西兰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而罗托鲁阿则是新西兰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结束公务活动后顺访了这座小城。 罗托鲁阿,毛利语是“双湖”的意思,位于新西兰北岛中北部的罗托鲁阿湖畔,人口五万多人。 蓝天白云下的罗托鲁阿湖,湖光潋滟,山色壮美,野鸭戏水,海鸥翔空,澄清如水晶般的湖面上飘荡着五六只游船,可是仔细一看,船上并无游人,只有一群群野鸭栖息在上面。 罗托鲁阿地热资源丰富,号称新西兰“温泉之乡”。全市遍布温泉,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蒸气和硫磺气味。据说,当地的自然硫磺温泉泥浆浴, 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对皮肤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法卡雷瓦雷瓦地热保护区是离市中心最近的地热区,也是最主要的地热名胜。这里的温泉、沸泉、沸泥塘、间歇泉不可胜数。沸泥塘中沸腾的泥浆上下翻腾,犹如青蛙跳跃;而间歇泉间歇喷发,宛若火箭发射。其中,“浦湖渡”间歇喷泉是几处喷泉中最大的一处,喷发高度通常在16-20米,有时高达30米,似银练闪耀,白莲盛开,煞是壮观,连同那许多烟雾腾腾的地孔、一个个形状各异水汽“嘶嘶”作响犹如盛满滚烫开水的沸泉,构成了一幅无比斑斓的画面。 罗托鲁阿坐落在火山多发区。1886年6月10日火山爆发导致三个毛利村落化为废墟,1917年火山再次爆发,摧毁了坚固的旅游设施。罗托鲁阿市周围有火山和间歇泉喷吐的物质堆成的蒂基特里、奥拉凯——科拉拉高地,具有原野的粗犷美,风光独特。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到此游历,留下深刻印象。蒂基特里高地的岩石含铜和硫磺等矿物质,呈黄绿色,蒸气熏野,怪味冲天。奥拉凯——科拉拉高地上的山岩,五光十色,宛如彩色图案。 罗托鲁阿是毛利人聚居中心,被称为“毛利人之乡”。毛利人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大约在公元1100年,一个叫库彼的波利尼西亚航海者发现了新西兰,他的妻子把这里取名为“长长的白云之乡”,回到波利尼西亚后,向人们描述了这块美妙的土地。1350年,毛利人从太平洋社会群岛,分乘七只独木舟,在北岛罗托鲁阿附近的东海岸登陆,成为新西兰最早的居民,并形成以七舟命名的七个部族。早期的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用口头传说,并在木头上刻记号来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木雕,成为毛利艺术的精髓。 我们在罗托鲁阿参观了毛利人文化村。一进入文化村,就看见村口毛利人的红色人体木雕,造型独特,雕刻精美,看上去像族长的两个毛利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携手合作,象征着毛利人万众一心,共存共荣。文化村里面有毛利人的会议厅、住房和贮藏室等早期建筑,柱子上雕有记述阿拉瓦部族历史的精美图案。会议厅门上雕有古代希内莫阿小姐不顾父亲反对,女扮男装,只身横渡罗托鲁阿湖,与心上人喜结连理的故事。早期毛利人的住房,用蒲草和棕榈树枝搭成,简陋低矮,人在里面无法直腰。各种贮藏室均有高脚支撑,工具室则类似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但较矮小;族长的食品室,则离地很高,外形似杂技演员用竹子顶着的椅子;毛利人用于集会、祭祀、婚庆和接待客人的礼堂则显得比较气派,布置也很考究。 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毛利人的生活起居和木刻艺术,而且还可以欣赏毛利人的歌舞表演。文化村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雕刻厂,里面的雕刻工具大都是古代的石刀、石斧、石凿等,游人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毛利艺人的雕刻生活。 参观毛利人文化村,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文化享受,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新西兰尽管建国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够丰厚,但它们比较好地把土著毛利人的文化保留、传承下来,并通过文化村的形式展示给世人。这不仅弘扬了新西兰的民族文化,而且累积了新西兰国家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