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正当年 威尔士捧得奖杯归 ——沈洋与2007年卡迪夫世界歌唱大赛散记 陈唯正 璩理 李璟睿 |
|
抚今追昔:鲤鱼跃龙门 在过去的24年中,虽然不是所有获得卡迪夫大赛桂冠的选手在其后的职业道路上都像玛蒂拉这么辉煌,但前三届比赛最夺目的明星毫无疑问是两位芬兰女高音——玛蒂拉和1987年没有夺得冠军的决赛选手索伊勒·伊索科斯基 (Soile Isokoski)。现在前者是英美歌剧院的常客,而后者多活跃在欧洲大陆的舞台。 这个比赛的含金量从此渐露端倪。而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当数1989年那一届大赛:东道主威尔士低男中音勃林·特菲尔 (Bryn Terfel) 赢得了那年新增的艺术歌曲奖后又和前苏联男中音德米特里·赫沃罗斯托夫斯基 (Dmitri Hvorostovsky) 争夺大奖决赛,斗得天昏地暗之后最终败下阵来。多年后回忆起这次比赛,这两位当今国际歌剧舞台上的顶尖歌唱家都对当时紧张的场面唏嘘不已。特菲尔说:“这是伟大的一年……当一听到德米特里演唱的时候,我就知道:没错,我要打败的就是这家伙,因为他拥有一切。他在演唱美妙的、适合他的声音和个性的咏叹调……也许现在让我选择的话我会换一些曲目,当然那时候我实在很天真,我完全没有舞台经验。这个大赛对年轻选手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赫沃洛斯托夫斯基则开玩笑地说:“我唱得不太好,紧张得要死……老实说,我很害怕赢不了,因为我向别人借了钱,我没有选择,我得还钱……”然后他严肃地说:“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开始接到来自世界各地歌剧院的邀请。这好像是说我的生命有了一个重要的改变。但是我还是不敢相信我的演出生涯会从此走上一个自己从未梦想过的高度。” “男中音决斗”之后,卡迪夫大赛更成为歌剧界新星们梦想起步的舞台,从这里走出来的明星包括获歌剧大奖的澳大利亚女高音莉莎·加斯汀、瑞典女中音卡塔琳娜·卡尔涅乌斯、德国女高音安妮娅·哈特罗斯;获艺术歌曲奖的英国男中音克利斯朵夫·莫尔特曼;以及进入决赛的德国男低音弗朗茨·哈夫拉塔、瑞典女高音尼娜·斯泰默和智利男高音蒂托·贝尔特兰;还有没进入决赛的德国男中音米歇尔·福勒、德国女高音安妮娅·坎佩、芬兰女高音卡米拉·尼伦、俄罗斯女高音玛琳娜·梅舍丽亚科娃等等。目前他们中的大部分正处于通往职业生涯顶峰的道路上,其中部分已频频在许多一流大剧院出演主要角色,甚至成为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难度角色屈指可数的演唱者。在未来的十多年中,他们将是国际歌剧界的中坚力量。 迄今为止,卡迪夫大赛最新的一颗明星当数进入2001年决赛的拉脱维亚女中音叶琳娜·加兰查,她在2003年萨尔茨堡音乐节迅速走红,其曲目覆盖从巴洛克到中后期浪漫主义的许多角色,尤其以反串角色而著名。虽然总的来说,新世纪产生的三届卡迪夫大赛参加者还很年轻,绝大多数还“刚上路”,但许多选手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舞台经验,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参赛者起点越来越高,水平越来越接近,竞争自然也将愈演愈烈。 (二) 沈洋在他喜爱的唱片品牌harmonia mundi前 ◆ 陈唯正 璩理 李璟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