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广 告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周刊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7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在圈里圈外

陆逐


  在现实中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总会产生许多感触,或听到许多别人的感触。常常是,这样的说法很对,那样的说法也对。你说“人贵有志”,他说“要甘愿当一名普通的人”;你说“人活着就得过得轰轰烈烈”,他说“非宁静无以明志”;你说“壮心未已”,他说“归隐、淡泊”;你说“生活宜简朴”,他说“上帝叫你到这个世界来你有权享受世上最好的东西”……到底怎样才对?不知道。有人说,到生活中去找答案,或者生活就是答案。这种回答就算很有道理,不过有远水救不了近火之慨。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许多想法也会前后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不能简单说孰是孰错,甚至也不是逻辑上的问题。于是,我们常常处在这样的怪圈之中,生活于横亘在思想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怪圈中。

  说话议论离不开环境,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们当然不求所表达的观点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总不能常常前后抵牾,使自己的心灵之秤失衡。

  我们生活在圈内,生活在现实之中,我们必须面对柴米油盐,面对功名利禄;面对成功与得意、失败与挫折;面对被人尊重被人赞赏,面对蔑视、冷落,甚至忘恩负义与冷嘲热讽直至遗忘……以及因此有感而发种种感慨议论,而且形之于诗书图文。我们又幸好还能生活在圈外,生活在自己浩瀚的思想王国中,生活在向往与追求之中。我们心中有真善美,我们可以用此来慰藉自己,来补生活之不足,来个“精神胜利”。当然对有的人而言,这样做等同于逃脱。

  其实,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人可以代表自己一个人思考,也可以代表同利者同志者思考,更可以代表本民族、代表全人类思考,还可以代表过去思考或代表未来思考。这样多元的思考层面,加上年龄阅历、文化底蕴等等的圈内的不同,也就构成圈外的种种不同了。

  唐懿宗时有位颇有名声的禅师叫云门有三句名言:“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流。”我觉得能够把圈内与圈外连接起来,当然有必要作新的解释。我们的思想应该包容天地万物,我们的志向应该充斥宇宙,怎么能甘为井底之蛙?怎么能汲汲于蝇头私利而不能自拔?我们与世界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所谓和而不同是也。我们当然应该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和眼光。当我们对世事规律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的时候,适应世事,随遇而安,也就太自然不过了。

  原来圈内圈外如同世界万物一样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而且有不同的阶梯。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人家看自己,看一些看似抵牾其实存在着联系的观点,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得了。我们也就能够理解钱学森在荣誉的顶峰会由衷地说“我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人”的道理;我们也很能理解,如果不是布罗德背叛卡夫卡给他的嘱咐——把他的全部遗稿都烧毁,那么在世界的文学殿堂里也就不会有卡夫卡的位置;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昆德拉为此而说的“不论将死者当作无用的废物来处理,或是当作一种有用的象征来崇拜,显现的都是同样的对死者独立人格的污蔑”的道理。

  其实,积极地对待人生,可以意味搏击与进取,也可以意味退让与恬淡。生活中的圈内与圈外就是如此。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