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可亲的乔奇老师走了 王群 |
乔奇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影视话剧表演艺术家,也是我们上海朗诵艺术的开创者。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乔奇老师就因为受到了学校大同学慷慨激昂朗诵抗日救亡和苏联革命诗篇的激励和鼓舞,便深深地爱上了朗诵。几十年以来,乔奇老师参加的朗诵活动无以数计,无论是大型的还是小规模朗诵专场演出,无论是广播里还是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乔奇老师洪钟般的浑厚声音,乔奇老师朗诵的作品早已成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经典。几十年以来,他一直关心着上海群众性的朗诵艺术活动,担任过无数次大中小学及工厂机关业余朗诵比赛的评委;一直关心着上海朗诵艺术的发展,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今年春天上海市朗诵水平等级考试大纲颁布新闻发布会,老人家拄着拐杖出席并作了思维敏捷、条理清晰的精彩即兴发言,令在场的全体专家、记者敬佩之至。 也就是一个多月之前,乔奇老师还参加了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海炎黄文化协会朗诵艺术委员会成立暨“寻找春天”诗歌朗诵会。那天,他告诉我,他真的“来之不易”,为了参加这次活动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实在是因为他的执拗,最后提出由孙女全程陪同,女儿和女婿才无奈地答应。那天,这位87岁的老人,两个多小时,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每一个节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每一个节目几乎都做出了精到的点评:“梁波罗怎么还是那么年轻?”“冯淳超的声音功底真是深厚!”“娄际成的朗诵有自己独特处理,带有话剧台词的节奏。”当看到有些演员手持话筒朗诵时,他不无遗憾地说:“要是不拿话筒就好了,手里拿着话筒会影响舞台上更好地发挥的。”当听到下一个节目是华东师大学生朗诵时,他兴奋地对坐在身边的孙女说:“快看,你们的同学出来了。” 那天,演出结束后他亲切地跟参加演出的演员一一打招呼,热情地答应了许多热爱他的观众签名合影,耐心地接受了媒体摄影记者长时间的拍摄。那天,是我开车把乔奇老师送回了我和他几十年为邻的枕流公寓,是我下车把他扶出了车,是我搀着他到了大楼门口,是我带回了他临别时一再嘱咐我要给参加演出的演员打的一声招呼:“请大家原谅,晚上不跟大家一起共进晚餐了。”可我万万没想到这是我为乔奇老师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所做的最终送别。那天,乔奇老师曾满怀欣慰和自豪地提醒我:“王群,我已经87岁了。”我回答他说:“您那么矍铄,前面还有90岁、95岁、百岁等着您呢!”没想到我这发自内心的衷心祝福却那么一点也不灵验。 清晰地记得可凡老弟大喜之日,乔奇老师深情地朗诵了一首饱含生活哲理的短诗《三天》:“人生很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这“三天”,可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乔奇老师再也没有了“明天”和“今天”,更没料到他就这么突然地走完了人生的这“三天”,永远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昨天”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慈祥的老人,这位表演艺术家,这位可敬可亲的语言大师对上海朗诵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